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Sora来了,科普怎么办》。
原文转载如下: 2月16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继一年前发布ChatGPT语言大模型之后,又发布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频生成工具Sora,再次引发轰动。这是一款输入文本即可自动生成高质量视频的文生视频大模型,实现了视频生成领域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在部分样片中,Sora还展现了对“物理规律”超强的学习能力,如能够模拟现实环境中的重力、碰撞等物理现象,可以通过直播视频功能实时传递信息,用于直播秀、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场合。在“现实已经不存在”的惊呼声中,Sora确实打开了人类视频创作的新天空,它将重塑视觉内容生成的未来,同时也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远超预期的快速进步。有媒体称,Sora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Sora对科普工作带来的影响 如OpenAI自称,“Sora是能够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的基础,我们相信这一能力将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里程碑”。一旦Sora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科普方式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对科普工作而言,Sora的影响或可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科普内容的丰富化与可视化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科普方式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中。一是增强科普内容的丰富化与可视化。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呈现能力,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影像视频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立体的三维模型构建,复杂的动态过程模拟,都能够以强有力的影像展示支持,让科普内容更加形象、易于理解。二是增强科普方式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将被加速淘汰,公众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普过程中来,与科学家、传播机构进行深度互动,通过虚拟现实、影像互动等技术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享受科学的美、巧、智。这种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增加,不仅可以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也将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普及。三是科普方式将会逐渐从“一刀切”大水漫灌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变。根据每个学习者、科普需求者的特点、需求和进度,量身定制科普或教学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时代 科普工作不能迷失方向 Sora的横空出世,其实反映的是人工智能的快速迅猛发展。面对Sora带来的热议,我们还需要冷思考,不能在热度烘烤下迷失方向。 首先,全面、客观地解读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普工作不仅关乎知识传递、思想更新,更关乎我们如何共同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科普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客观地解读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其前沿进展。这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解读人工智能应用,既要看到其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也要正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科普工作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技能。应该让公众了解如何善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能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科普工作者应成为应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和示范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效率,以高质量科普为公众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用性和魅力。 最后,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风险等方面的科普至关重要。应该让公众认识到,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对人工智能的正确态度和共同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