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随处可见,十元一袋的面包,要卖多久才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吴志刚的回答是: 20年
这个,但凡你去过各个大小超市,随处都可以看见桃李面包的身影,一度被误以为是东北的“省包”。
桃李面包,这个在沈阳丹东起家的地道品牌,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创业故事。
其创始人吴志刚,并非出身商业世家,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商业教育,而是一位退休教师。
60岁时,吴志刚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他在80岁高龄时,成功将桃李面包带上资本市场,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年龄最大的董事长。在其市值最高点,桃李面包的市值一度超过400亿,成为了中国烘焙行业的一个传奇。
桃李面包,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是怎样蜕变为市值百亿的面包行业巨头的?它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令人惊叹的传奇故事?
为何桃李面包,一个看似普通的品牌,却能在众多资本竞争者中一骑绝尘,率先成为行业内的面包第一股?
桃李面包的成功,与它的创始人吴志刚密不可分。
吴志刚的人生,仿佛活出了两段精彩的生命。
他的前半生,致力于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教书育人中。而后半生,他转而将这份热情和精力,全部倾注给了自己的创业项目——桃李面包。
1935年,吴志刚出生于辽宁丹东。在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变革后,他更加珍视知识的宝贵。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成为了最早一批的大学毕业生之一,这为他后来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大学毕业后,吴志刚面临了一个选择:电业局的稳定工作,还是追随内心的热爱成为一名教师。他选择了后者,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电业局的工作,投身于教育事业,站在了三尺讲台上。
这一站,就是四十年的光阴,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献给了学生和教育。
然而,到了1995年,吴志刚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退休。
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忙碌的教学生活,他感到了一种空缺,内心深处渴望着新的挑战和追求。于是,这位不甘于安逸的退休教师,开始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和意义。
当时的中国,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一股创业的热潮席卷全国,无数人投身商海,通过创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志刚也感受到了这股创业的热浪。他内心不甘于仅仅旁观,渴望在这个大时代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尽管已是花甲之年,吴志刚的心中却萌生了创业的梦想。
6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但对于吴志刚而言,这却是他人生新征程的起点。面对年龄的挑战和未知的风险,他的内心充满了忐忑和犹豫。
然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在深思熟虑之后,吴志刚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开始创业之路。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他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面包行业。
即便确定了创业方向,吴志刚仍面临着资金的难题。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他的积蓄对于启动一个商业项目来说,远远不够。
开设零售店的想法需要面临诸多成本:门店租金、员工工资、店铺选址等,这些都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初始投资。而选择批发路线,则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和设备购置,还有可能因为物流时间影响面包的新鲜度。
经过深思熟虑,吴志刚将创业的起点定在了早餐车上。这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且能迅速触及广大消费者的商业模式。通过与早餐车的合作,他可以将自己的面包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保证了面包的新鲜度,同时还能够迅速扩大市场影响力。
吴志刚洞察到城市中早餐车的普及,它们提供的都是便于携带的早餐食品。他意识到,面包作为一种简单快捷的早餐选择,相比传统的中式早餐,有着加热和制作上的便利性。
他设想,如果能与这些早餐车合作,将自己生产的面包放到这些车上销售,便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并且迅速扩大销售范围和潜在客户群。
凭借这一创意,吴志刚迅速行动起来。他与儿子一起,动用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聘请了必要的面包师傅,在自家启动了这个创业项目。这个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就是桃李面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吴志刚将自己的教师背景融入品牌命名,赋予了面包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名字——“桃李”。这个名字不仅纪念了他作为教师的岁月,也寄托了他希望面包能遍布各地的美好愿景。
尽管吴志刚没有商业经验,但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市场洞察力。通过与早餐车和早餐店的合作,桃李面包迅速在当地崭露头角,从小规模的家庭制作成长为知名的面包品牌。
桃李面包的足迹逐渐遍布丹东的每个角落,从早餐到日常零食,从小型商铺到大型超市,都能看到桃李面包的身影,它成为了当地消费者喜爱的面包选择。
到了2006年,桃李面包已经稳坐东北地区新鲜面包批发的头把交椅。在这一年,吴志刚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决心将桃李面包推向全国市场。
面对新鲜面包保质期短、配送要求高的挑战,吴志刚巧妙地提出了“中央厨房+批发”的模式。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在各地建立中央生产车间,以这些车间为中心,向周围200公里半径内的地区进行配送。这样不仅确保了面包的新鲜度,也有效控制了物流成本,使得桃李面包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满足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模式的实施,确保了桃李面包在保持食品新鲜度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长途运输可能对产品品质造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解决了生鲜食品行业中的一项重大挑战。
桃李面包的生产策略同样充满智慧。面对短保质期的新鲜面包,实现生产与销售的精准匹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吴志刚因此引入了“以销定产”的模式,这一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量,确保了产品的及时销售,减少了库存积压和食品浪费。
桃李面包的生产线采取了高效的白加黑两班倒工作制,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和效率。白天的班次根据以往的销售数据预估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而夜晚的班次则依据当天实时的销售订单来调整生产量,确保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这种生产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保证了桃李面包能够在早餐高峰时段及时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通过减少库存,降低了食品过期的风险和库存成本,实现了接近零库存的高效生产状态。
2015年标志着桃李面包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经过20年的发展,桃李面包的门店遍布全国,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7万家,其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超越了许多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确立了其在面包行业的领导地位。
同年,80岁高龄的吴志刚带领桃李面包迈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一步——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荣获“中国面包第一股”的称号。在市值巅峰时期,桃李面包的估值一度飙升至400亿。
“创业难,守业更难。”
桃李面包在吴志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也面临着持续发展和创新的挑战。
虽然吴志刚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为桃李面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借助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但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到了2019年,吴志刚已是84岁高龄,他决定功成身退,将桃李面包的领导权交给了下一代。他的小儿子吴学亮和次子吴学群接过了掌门人的重任。
特别是次子吴学群,自桃李面包创业之初就伴随父亲左右,在商海中历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疫情之下,整个烘焙行业都遭受了冲击,但对桃李面包而言,增速放缓的背后,更多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品牌竞争力的挑战。
桃李面包现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四周强敌环伺。不仅有外资品牌如宾堡小熊、曼可顿等在商超和便利店等传统渠道与其竞争,还有好利来、面包新语、山崎面包、元祖食品、85度c等知名连锁烘焙品牌的市场争夺。
此外,随着消费者对新鲜、个性化产品的追求,许多专注于单一品类的手工烘焙作坊和新兴的线上烘焙品牌也纷纷涌现,使得烘焙市场变得更加拥挤,竞争更加激烈。
特别是在桃李面包进军南方市场时,遭遇了新的挑战。南方消费者对现烤面包的偏好以及对预包装面包相对较低的接受度,使得桃李面包在南方市场的推广并不顺利,消费者普遍认为预包装面包的价值感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桃李面包的主营产品依旧以面包为主,其营收占比高达公司总收入的98%。在缺少明星单品的情况下,桃李在年轻消费者市场的吸引力正逐渐下降。
相较于其他烘焙品牌拥有的标志性产品,如好利来的半熟芝士、泸溪河的桃酥、鲍师傅的肉松小贝等,桃李的“醇熟”系列虽是其代表性产品,但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相对较弱。
尽管桃李面包不断尝试创新和改变,每年推出新产品,但市场反响并不热烈。消费者对桃李的认知仍然主要停留在面包上,这使得桃李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面临重大挑战。
曾经以高性价比赢得市场的桃李面包,现在似乎也受限于这一定位。
尽管桃李面包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但其全国市场的拓展步伐并未停歇。自2019年起,除了其传统的东北市场外,桃李已经将业务拓展至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地区。
然而,随着扩张的进行,桃李面包的产能虽然得到了提升,但产能利用率却出现了下降。截至2022年底,桃李面包的总产能达到了45.47万吨,但实际的产能利用率却较前一年下降了4.17%,仅为81.39%。
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桃李面包的21个生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降至73.35%,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16%。
这一现象表明,尽管桃李面包在硬件设施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在转化为实际产出和销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桃李面包的全国扩张计划,本想通过规模效应带动业绩增长,却因销售增长乏力,反而成了业绩的拖累。
华东区域,尽管2022年销售额达到了19.6亿元,看似规模增长显著,但盈利微薄,毛利润仅有2500万,只能算是勉强实现区域性盈利。
华南区域的处境更为困难,2022年销售额5.4亿元,亏损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
从2021年起,桃李面包连续三年利润下滑。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6.95%,盈利能力持续减弱。
桃李面包在离开东北后,似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本土市场,面临新兴品牌的冲击;在南方市场,盈利能力疲软。曾经的超市面包巨头,如今却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些挑战,桃李面包迫切需要调整市场策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运营效率,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恢复增长,提升盈利能力。
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桃李面包的持续扩张策略,无疑加剧了公司现金流的紧张状况。到2023年第三季度,桃李面包的账面自由流动资金仅剩2.6亿元,公司解释称,现金流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在建厂、购置设备和扩大产能上的大量支出。
尽管公司表示,现金流紧张是因为许多新基地仍处于过渡期,尚未能对整体业绩产生显著改善,但外界仍有观察到,近年来增收不增利的桃李面包,却在进行高额现金分红。
《时代财经》的统计分析指出,截至2022年,桃李面包在上市后的现金分红累计达到了36.72亿元,这一数额接近其同期累计归母净利润51.99亿元的三分之二以上,具体来说,分红比例达到了70.63%,将其大部分的盈利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分配给了股东。
这一做法,乍看之下,似乎让桃李面包的股东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长期而言,如何平衡分红与公司发展、现金流安全之间的关系,将是桃李面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桃李面包的家族企业本质在其控股和利润分配上表露无遗。吴氏家族作为控股家族,通过公司实施的高比例现金分红政策获得了巨额收益,相比之下,小股东的收益则显得较为有限。
自2018年起,桃李面包的管理层和实控人通过股份减持实现了显著的套现,累计套现金额达到21.9亿,其中实控人个人就占了20.9亿。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套现金额也达到了7.7亿。
截至2023年1月11日,实控人已将其持有的超过2.7亿股股份进行了质押,占公司总股本的17%
桃李面包的股价经历了显著的下跌。它曾达到每股27.75元的高点,市值一度高达440亿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股价持续下滑至每股6.18元,市值缩水至不足百亿,导致市值蒸发了300多亿。
根据相关数据,去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2600亿元,并保持着每年10%的增长率,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在这样一个庞大且不断扩张的市场中,众多烘焙品牌正通过各种创新和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展现出各自的竞争优势。
尽管桃李面包、美焙辰和曼可顿等品牌凭借早期的市场优势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化,这些品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线下烘焙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变化,新兴的网红烘焙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排队购买新鲜出炉的贝果,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现象。
然而,也有消费者在体验了所谓的“面包刺客”——即价格昂贵的面包后,感到了经济上的压力,甚至有人戏称月薪2万也难以负担得起某些高端面包品牌的消费。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两元面包店”,以亲民的价格和不错的品质迅速赢得了普通消费者的青睐,满足了大众对性价比的追求。
在这个烘焙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新兴品牌层出不穷,究竟是哪个品牌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引领烘焙新潮流的黑马呢?
文章来源于魔童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