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夕阳下,无人机吊运香蕉勾勒出油画感”的视频走红网络。梯田上,无人机流畅地悬停、上货、吊运、卸货……一趟轻松搞定约四十公斤香蕉的搬运。 这一视频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大家为之赞叹的同时,也十分好奇“村里的低空经济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了?”带着这样的疑问,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钻进云南的大山,试着从那些“吊蕉绿”的山村飞手身上找到答案。“因为无人机,眼前没有山了” 拉了20年货的李显权,在他40岁那年,从路上跑,变成了“天上飞”。动了转行的念头,于李大哥而言,纯属偶然。那天突然降温,家里种的香蕉怕受寒,两天时间,三四百亩地,找人工打药来不及,李大哥听朋友推荐,找来了农用无人机——2台、13个小时,搞定。打完药,他看看无人机上的药桶,四五十公斤,跟一串香蕉差不多重,突然想到“能不能拆了药桶,换香蕉”。“人家说做不了,我说试一试。”试验成功,李大哥下决心,买了架无人机。 云南地貌复杂,多山坡地,运输是个大难题。长久以来,香蕉要运下山,只能靠人背马驮。李大哥自家也种香蕉,他知道村里背香蕉的人基本都已五六十岁。在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选择低空经济,这是李大哥眼中的“大势”。 第一次飞无人机,李大哥手脚都在抖。那时,考无人机操作合格证,没人专门教吊运,他就在自家地里练习“精准定位”。“搞一桶水,提着这里放一下,那里放一下,我硬是练了37天。”起初,大一点的香蕉基地觉得这事不靠谱,李大哥就试着联系散户,一步步来。一年过去,他成了二十多人无人机小分队的队长,正式卖掉了相伴多年的大货车。 从小,李大哥觉得“全世界都是山”,如今,跟二十多岁的飞手们挤在香蕉基地的帐篷里,他得意地说:“因为无人机,眼前没有山了”。02 “可能还会回城,用无人机送外卖” 和李显权一样,同样看准无人机这行的,还有一帮年轻人。 20岁的杨俊辉,曾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做焊锡工,月薪三四千元。22岁的尹恒涛,曾在广东工地上做桥梁测量,月薪八千元。不久前,他们在短视频里刷到“无人机吊香蕉”。“这样的新鲜事竟然是在老家红河州”,不约而同,他们回来了。 △杨俊辉(中)、尹恒涛(右)一台无人机,加上用来运送的小皮卡,里外里小二十万元。这放在他俩谁家,都是个“肉疼”的投入。起初,为了招揽业务,他们只能一家一家地跑。“以前没去过其他寨子,做了飞手,每个村子都去跑,推销自己。”当老乡们看到无人机飞在农田上,觉得十分新奇,很多人当场就要了他们的号码。他俩说起那时的自己,得意一笑,“像是寨子的明星,到哪里回头率都很高”。慢慢地,他们开始进入飞手的日常——早上六七点出门,一天12小时都在基地,手持遥控器,盯着屏幕。“这一年,飞了得有四五万趟了”,尹恒涛叹口气,“搞这个,也得有毅力,每天都在山上,条件比较艰苦”。 △正在用无人机吊水肥的杨俊辉和尹恒涛不过,两个年轻人野心勃勃,想要把团队扩大,尹恒涛已经拉了七八个朋友入行,“把他们教出来,让他们有一门手艺,也在找投资人,准备开个公司”。面对记者提问“公司叫啥”时,杨俊辉不假思索回答:“得叫某某科技公司,这也是高科技的东西。说不定以后,公司还会杀回城里,用无人机送外卖!” △尹恒涛的微信头像是自己飞着无人机,向云端。03 “人工打药要穿得里三层外三层 讲到这里,32岁的崔晋玮必须上场了。李大哥、杨俊辉和尹恒涛的第一架农用无人机,都是从他那儿买的。可农业这件事,本不在崔晋玮的人生规划中,更别提农业无人机了。“以前,你说小麦跟水稻,我都分不清。”考公失败,崔晋玮只能跟着岳父卖化肥。 直到2019年,在西双版纳,崔晋玮第一次见到无人机给水稻打药。卖化肥跑销售以来,他接触的多是传统农业,“还有这种高科技的农机?”他眼前一亮,买了台无人机,成了飞手。“每次发朋友圈,总有人评论,来我们这里吧,我们这里种了什么什么东西。”当了飞手后,他越发意识到,新科技意味着什么。“人工打药要里三层外三层,戴口罩,戴帽子,炎热的时候又戴不住,很多工人会有过敏反应,伤身体。无人机过去,都解决了。” 半年后,崔晋玮做起了无人机代理商。24小时在线教学、答疑补贴政策、设计航线、免费打药3天、免费吊运10吨……为了打开销路,他成天跑在山间的路上。成为无人机代理商,崔晋玮也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叔叔阿姨辈儿的飞手们,电池打不开、发电机充不了电、按键突然不会搞了……有时他上午刚刚培训完,下午就有电话追来说搞忘了。 种柑橘的赛芬就是这样,60岁的她一开始记不住按键,想了个土办法,往操作手柄上贴胶布。“前后左右,升高、降低,不会的时候就望一下。就这么飞下来了,有一种我还没老的感觉。” 以前,走在村里,崔晋玮的眼中只有路和山;现在,好像都是无人机的使用场景和未来销路。农业这件事儿,现在崔晋玮干得正欢。04 农业新尝试 从前,人背肩扛,果面受损率太大,品相不行,很难跟进口蕉竞争。有时,工人岁数大,背不动香蕉,还会导致香蕉滚下去。“要是没有无人机,山高处那些香蕉,我们就不会种,熟了也没人能给你背下来。” 香蕉基地老板介绍说。 如今,有了无人机吊运,擦伤果减少三分之二,“一个挂车能多卖六七千”。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管理处副处长朱洁介绍,云南94%以上都是山坡地,坡度在15度以上的耕地占比达到45.68%。坡度15度以上,意味着传统农机很难作业。随着无人机载重量提高,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开始尝试用它吊运小农机。田里的哈尼族大姐,有的已年过六旬。相比原来一路背着水肥,走过一级一级陡峭的梯田,如今,当无人机飞过时,她们只要接过满满的塑料桶,给香蕉苗施水肥即可。 在短视频平台上,记者也刷到了越来越多农村无人机吊运的视频——湖北的柑橘、四川的竹子、独龙江的草果……有人留言打趣:“难怪橙子贵,原来是空运。”飞手回复得认真:“我认为,我们父辈的肩膀更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