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大湾区在对外开放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一批全国领先的高校、研发机构、新兴企业及科学实验室等,已经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
历史和国际形势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历史使命,作为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要“敢为人先,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掌握技术革新的自主权及主动权,迈向技术创新领域的新台阶”。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态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已经成为了湾区核心城市,其中广深港三地占大湾区GDP比重超过65%,其余7个地级市也已经形成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各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节点城市。
湾区内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整体态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集聚不断加强。
近年来,湾区各地政府不断强化人才孵化、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留存、人才流动、人才评价等整个人才生态建设工作,为各类人才营造宜居宜工的良好生活环境,
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2019年末人才净流入率较上一年提升0.1%,湾区内地9市都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根据国家人力资源统计口径,按学历大专以上、职称中级以上统计,
湾区的人才主要聚集在深圳、广州和香港,2018年深圳人才总量为533.74万,广州以377万位居第二,香港人才总量为199万位列第三,三地人才总量占大湾区人才总量的61%。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研发人员总人数已经超过100万。
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6%,大部分R&D经费主要投资在高新技术重点领域。
其中,深圳市研发经费占其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广州、东莞、惠州等7个城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3%之间,香港、中山和肇庆的研发经费占其GDP比重低于2%。
与此同时,湾区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仅广东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机构超过3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目前还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载体(平台)发展不断优化。
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粤港澳大湾区有8所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湾区共有9所高校入选世界500强。
一些国际化高等院校还在湾区内不同区域设立校区,推动湾区内教育和技术一体化,不断推进更深层次合作,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科创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也正在逐步完善,为湾区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湾区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4所,国家高新产业园区8座,国家级软件园2个,863建设基地16个。2018年,湾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3000家,
其中,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35.8%,远高于全国的13.9%。随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水平实验室、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湾区尖端科研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湾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基础支持。
研发投入和产出呈现良性发展。
根据壹专利数据库统计,湾区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从2013年到2018年总量翻了两番。
2018年湾区共申请专利359776项,增幅高达33.1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近15万项,实用型、新型专利申请12万项。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从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和其他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态势来比较剖析,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还面临诸多明显的短板。
创新资源流动不畅。三地间的创新融合还没有有效开启,创新主体互动合作受限严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性较差,协同创新效应不大。
科技协同创新不足。
广州、深圳、香港及澳门作为湾区核心城市,在科技协同创新上各有千秋及不足。
其中,香港科技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缺乏批量科技创新企业,其固有的国际信息、技术和金融优势在科技创新中没有被充分发挥;受困于全球性影响力的头部企业的欠缺,广州科技研发成果难以有效转化,拥有大批高等院校的优势没有达到创新效益最优化;
由于高水平、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高等院校的缺乏以及前瞻性科学研究平台搭建尚未完善,深圳推动高科技研发水平上动力明显不足,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的优势也被压抑;
澳门由于三大产业发展体系严重失衡、科技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导致无法孕育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新兴科技产业。当前,港穗深澳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乏善可陈,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不足已经成为重要特征。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生态发展有待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高达128万件,是旧金山湾区的将近6倍。
但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施引数与PCT专利数的比值最高的仍然是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次之,粤港澳大湾区专利质量相较于四个湾区较低,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明显较低。
同时,作为地区新经济发展风向标的独角兽企业(估值10亿美元以上、未上市的科技初创企业),虽有迅猛的发展势头,由2018年的24家快速增加到2019年三季度的33家,但总量相比还是较少,更为关键的是独角兽企业经济效益也相比较低,明显未能有效引领新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还有较大缺口。
《2020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人才流动趋势白皮书》显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中硕士学历人才需求达到30%,但人才供给仅占比19%;
人才市场中针对博士及博士后人才的需求为2%,而人才供给占比仅1%。
超过40%的人才集中在制造业行业,存在制造业人才占比高、高学历人才占比小等突出特征,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酝酿推出颠覆性技术的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研发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存在“重金难求”的尴尬局面。
文章来源于经济杂志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