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人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能力,但现实中我们可能会出现类似的一幕:
可爷爷却一把拦住他,说道:“你还小,不会弄,别把水洒得到处都是,去旁边玩。” 孩子主动帮忙,是他们探索世界、渴望成长的表现,可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用简单的拒绝给他们泼了冷水。
二
既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学会承担责任,可当孩子主动帮忙时,却又忍不住阻拦。 不让孩子帮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担心孩子帮倒忙;时间不允许;有安全隐患等。 比如孩子想帮忙洗碗,家长担心打碎碗,便说:“别碰,小心把碗摔了。” 孩子要收拾房间,家长觉得他们做得慢,就说:“去玩吧,妈妈一会儿就收拾好了。”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用金钱来激励孩子做家务,“扫次地给 10 块钱,擦桌子 5 块”。 这些做法看似是在保护孩子或者激励他们,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危害。 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3 - 6 岁主动帮忙被拒绝超过 20 次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 “摆烂” 现象的概率会增加 47%。 我们以为是在保护孩子,实则是在剥夺他们的参与感和探索世界的勇气。
三
哈佛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表明,当孩子用小手捏起抹布擦拭桌子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是做题时的 3 倍。 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他们所锻炼的空间思维能力,比上专门的乐高课效果还要好。 孩子看似 “添乱” 的帮忙行为,实际上是大脑神经元在飞速建立连接,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契机。 “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解得到的更多。” 开发智力实际上要从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让孩子帮忙做事,正是一种好的动手动脑训练。
四
就拿我亲戚家的孩子小航来说,小航今年 10 岁,已经能帮妈妈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原来,小航妈妈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他的动手能力。 比如在做早餐时,会让小航参与进来,从最开始打鸡蛋弄得满手都是,到现在能熟练地煎出美味的鸡蛋,还能判断鸡蛋是否新鲜。 又比如打扫房间,爸爸妈妈忙着上班的时候,孩子会在家里主动清洁卫生,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爸爸妈妈下班一回来就能坐到舒适的环境里,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我这里还想引用聂圣哲先生《养活教育》中的观点强调一下——虽然之前已引用过多次: 要让孩子先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做家务,树立养活自己、靠自己立足社会的意识,然后才是学音乐,学网球,学跆拳道。顺序不能搞反,规律必须遵循。
五
那么,普通家庭该如何培养出爱帮忙的 “小能手” 呢?
我们可以把易碎的物品换成不易碎的,比如把玻璃杯换成不锈钢杯,给孩子准备儿童专用的安全剪刀、刀具等,让他们能够放心地尝试。 要知道,洒在地上的牛奶,也许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开始。 另外,像煤气、电等使用一定要手把手指导,孩子学会了才可以放手。
六
不要简单地说 “把房间收拾好”,可以具体地说 “先把玩具放进箱子里,再把衣服叠好放进衣柜”。
七
不要只是简单地说 “真棒”,而是要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比如孩子帮忙晾衣服,你可以说:“你把衣服晾得很整齐,夹子也夹得很稳,真细心,帮了妈妈大忙了!”
八
教育并非只存在于昂贵的培训班和书本知识中,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当孩子想要帮忙时,我们不要再拒绝,而是蹲下来,握住他们的小手,和他们一起完成。 慢慢地,您可能就会发现:孩子能干了、做事主动了,学习也慢慢上来了,大人越来越轻松了!
文章来源于 教育本色,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