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来了!
今年 不少代表委员 关注休假、社保等 与职工息息相关的话题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占据着重要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陈南表示
“冬至在中国古代就是法定假期,古代人们视冬至为阳气始生、万物更新的日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因此,将冬至设为法定节假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陈南认为:从现有法定节假日分布的角度来看,国庆后到元旦期间长达近3个月没有公共假期。冬至恰好位于这个时间段内,将其设为法定节假日,可以填补这一假期空白,满足劳动者的休息需求,又能促进文化旅游和消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冬至作为冬季的重要节日,也适合人们在家中团聚,享受家庭温暖,增进亲情和友情。因此,建议尽快将冬至纳入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
每年五一、十一等公共假期 酒店、景区等旅游资源紧张 交通拥堵风险上升 ……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庞永辉建议 在全国推行“春秋假”
同时,“春秋假”可促进假日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假期集中出游带来的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如何推行“春秋假”制度? 庞永辉建议:
一是分步推广“春秋假”制度。先在五一假期前后安排衔接一周左右的“春假”,未来再视“春假”执行情况,逐步考虑推行“秋假”制度;
二是各地要因地制宜、错峰休假。南方地区可考虑将“春假”设在五一假期前,北方地区“春假”考虑衔接在五一假期后,高等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春假”时间为2周;
三是企事业单位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各地政府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确保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四是鼓励各地政府推出文旅消费补贴、家庭出游优惠套票、丰富家庭游产品种类等,更好发挥假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双休制落实率低 带薪年休假执行率不足 隐性加班常态化 女职工等特殊假期难以保障 休假模式单一化 ……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 吕国泉提到
双休制实施近30年,但部分行业如服务业、互联网、制造业仍普遍存在单休或“大小周”工作制。
探亲假、丧假等40多年未作调整,存在安排不够灵活、部分职工难享受等问题。
数字技术模糊工作与生活边界,微信工作群消息等变相侵占休息时间,导致“假难休”。
怎样更好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 让职工“有假休、放心休”? 吕国泉建议:
要细化劳动法律法规,完善休息休假制度。例如,明确“双休制”为基准,允许特殊行业申请弹性工时,但需保障周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并统一企业、事业和机关劳动工时等标准。
强化监管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研究将带薪休假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设立全国劳动权益区块链平台,实时监控企业休假执行情况。
应创新休假模式,释放消费活力,构建共治体系,激活内需潜能。建议政企联动推广错峰休假,政府每年发布“错峰休假指南”,引导职工分段休假;探索推广“休假储蓄”模式,鼓励企业与职工协商,将未休假天数转换为未来弹性假期或消费券。
此外,全面落实职工疗休养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加大对职工疗休养投入力度,稳步扩大职工疗休养规模等。
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认为
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制度还有完善空间
企业职工社保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灵活就业人员则由个人全额承担,缴费负担相对较重。
灵活就业人员可购买的险种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仍需扩大。
另一方面,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对政策了解不足,参保流程不够便捷,影响了参保积极性。
利用社会保险法的修订机会,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相关规范写入法律,从更高层级提供立法保障。
尊重个人选择,让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需求,自愿选择参保险种及缴费档次。
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特点,进一步优化缴费档次设置,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探索“按单缴费”“分档缴费”等灵活参保模式,允许按日、按周或按项目缴纳社保。
对于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提高参保积极性。
文章来源于东莞阳光网,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