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50 岁前没得这 4 种病,患癌风险或大降?真的!

6 天前 3378 0

[复制链接]
行家啊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6 天前 |阅读模式

行家啊 未绑定微信 楼主

6 天前

你是否想过,人生前半段的健康状况,竟能对未来患癌风险产生深远影响?有一种说法悄然流传:50 岁前若能避开某些特定疾病,往后患癌的概率会大幅降低。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科学依据?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忽视胃痛的代价:陈先生的健康警示
48 岁的陈先生,多年来一直奔波于工作,饮食毫无规律可言。胃痛、反酸频繁找上门,成了他生活中的 “常客”。可每次都因工作繁忙,他选择对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视而不见,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去医院检查。

直到那一次,剧烈的胃痛如汹涌潮水般袭来,让他再也无法忍受,被迫走进医院。一系列详细检查后,结果犹如一记重锤:陈先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且已引发严重的慢性胃炎。此时,治疗虽已启动,但病情却如脱缰野马,胃炎已然展成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出现不典型增生 —— 这可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医生无奈告知,若早年能重视胃痛症状,及时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许就能成功避开如今这艰难局面。如今,陈先生不仅要承受长期治疗的煎熬,还得定期接受胃镜复查,时刻警惕癌变可能。他满心懊悔,终于下定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将健康摆在首位。陈先生的经历,无疑是给我们所有人敲响的一记警钟。

全球癌症危机:2050 年或将激增 77%
2024 年 11 月 5 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一项研究如重磅炸弹,引发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对全球 185 个国家和地区的 36 种癌症展开全面深入分析,预测结果令人不寒而栗:预计到 2050 年,全球癌症病例数量与因癌死亡人数将呈井喷式增长。与 2022 年数据相比,全球癌症病例预计激增 77%,死亡人数更是飙升 90%。这一严峻趋势,无疑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拉响了紧急警报,也让我们愈发意识到预防癌症的紧迫性。

50 岁前需规避的 4 种高危疾病
1、慢性炎症性疾病:癌症的潜在 “导火索”

慢性炎症长期潜伏在体内,堪称癌症的潜在危险因子。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破坏者,持续的炎症反应不断侵蚀细胞结构,诱发基因突变,甚至为癌细胞的滋生提供 “温床”。以慢性胃炎为例,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约 85% 的胃癌患者确诊前都有慢性胃炎病史。胃炎若不及时控制,一步步发展,最终可能引发胃癌。同样,慢性肝炎与肝癌、慢性结肠炎与肠癌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预防措施

○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用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降低胃炎发生几率。发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在外面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幽门螺杆菌等病菌感染,降低慢性炎症风险。

○ 定期体检:对于有家族病史或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肠镜、肝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炎症,及时干预治疗。

2、代谢性疾病:被忽视的健康 “杀手”

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常常被人们轻视,殊不知它们与多种癌症紧密相连。肥胖会打破体内激素平衡,使得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风险大幅攀升。高血糖不仅易引发糖尿病,还会损害血管和组织,间接提高患癌几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2 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提高 30%。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代谢性疾病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预防措施

○ 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增加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同时,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保证营养均衡。

○ 适量运动:每周坚持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

○ 定期监测:定期测量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特别是对于超重、肥胖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医疗帮助。

3、慢性病毒感染:癌症的重要 “诱因”

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在悄无声息中为癌症埋下伏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则可能发展为肝癌。长期任由这些病毒在体内肆虐,相关器官会遭受慢性损伤,日积月累,最终可能走向癌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代医学的抗病毒药物能将病毒抑制到极低水平,为我们的健康筑牢防线。

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幽门螺杆菌。同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通风换气。

○ 预防乙肝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对于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无抗体的人群,应及时接种疫苗。此外,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安全的性行为措施,也能降低感染风险。

○ 定期筛查:对于幽门螺杆菌,可定期进行呼气试验检测;对于乙肝病毒,可通过检测乙肝五项来判断感染情况。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4、免疫介导的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的 “失控” 隐患

一项针对 47 万多名参与者长达 13 年的追踪研究揭示,免疫介导的相关疾病与癌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哮喘、乳糜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5 种免疫失调,被发现具有局部致癌作用。这些疾病会扰乱免疫系统正常功能,让细胞癌变风险大幅上升。

预防措施

○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减少免疫系统紊乱的诱因。

○ 避免过敏原: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以减少哮喘等免疫介导疾病的发作。

○ 定期评估:对于患有免疫介导相关疾病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病情评估,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控制病情,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 “8 大预警信号”:癌症征兆早知道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8 大预警信号”,犹如一盏盏明灯,为我们识别癌症征兆提供参考:

○ 可触及的结节和肿块,包括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 疣(赘瘤)或色素痣发生异常变化;

○ 持续性消化不正常;

○ 持续性不明原因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

○ 月经不正常,月经出血量多,或绝经后异常出血;

○ 鼻、耳、膀胱或胃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 持续无法愈合的伤口,持续不消的肿胀;

○ 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

一旦发现自身出现上述异常症状(但不限于这些),务必立即前往医院深入检查,以便获取准确医疗诊断。同时,在此呼吁适龄人群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积极主动定期进行专业肿瘤筛查体检,为自己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结语:健康是“1”,其他都是“0”
陈先生的故事警示我们:癌症并非突发,而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50岁前是预防癌症的黄金期,主动管理慢性病、关注身体信号、定期体检,才能将健康牢牢握在手中。正如林东昕院士所言:“早发现、早干预,癌症或可逆转。”

文章来源于厨影美食,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注册会员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9

帖子9

积分64

图文推荐

  • 爆!广州竟藏着 “热带雨林”,99% 人不知

    我挖到一条超棒的山间小众游玩路线!一路上人影都

  • 水果界的“大忽悠”,你可买过?

    水果西兰花、辣椒芒、爆炸桃……近几年果蔬界各种

  • 长期失眠或是肝火过旺!建议常吃这6样,保

    第一样:芹菜芹菜有镇定安神的作用,经常吃能够消

  • 限时免费,亚运城地铁直达的广州“布达拉宫

    最近,广州有一座寺庙“红”了—— 这座寺庙,被

  • 广东周边3个小众旅行地,高铁直达,人少景

    Let's go一起走进春天里吧!春天来了,是不是已经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