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肇庆大地, 总能发现老街古巷、祠堂庭院、 还有精致古朴的门楼牌坊……
在这些青墙黛瓦中, 总有一些细节触动心弦, 而那一砖一瓦的古建筑构件 就是这些美妙的细节所在!
近日, 记者来到高要区回龙镇, 探访了一位古建砖瓦制作匠人。 他就是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周加铸。 让我们一起去发现高要古建之美!
青砖黛瓦间传承百年匠心
在高要,制作砖瓦雕塑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在宋隆河哺育的村落,大大小小的窑炉坐山靠田,在乡村地头随处可见。
▲周加铸在制作古建筑构件—卷尾。
周加铸的家族从曾祖父开始就在回龙镇从事着砖瓦雕塑烧制的手艺业。从父辈处接棒古建砖瓦制作,再到创立自己的品牌,已有20多个年头。如今,周加铸不但潜心探究适合时代发展的古建筑构件制作技艺,还把祖辈传下来的两条古龙窑维护好,用心守护着这两座古建筑瑰宝。
在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的新妇岭下, 两条古老的砖窑 完好无损地躺卧于此。 龙窑,因形似卧龙,故此得名。
▲位于高要区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新妇岭下的两条古老龙窑。 周加铸 摄
两条龙窑用砖砌筑于缓坡之上, 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 2)]窑头在下方,窑体向上展开。 据介绍,该龙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龙窑,因形似卧龙,故此得名,用砖砌筑于缓坡之上。陈彦成 摄
前面的就是“龙头”, 中间就是“龙身”,尾部称“龙尾”, 后面高耸的建筑物就是烟囱。 在以前,用柴火烧窑时, 它满身通红,就像一条火龙, 非常壮观!
▲烧窑时,龙窑如同一条火龙。 周加铸 摄
走近龙窑, 土黄的砖块无不透露着 历史的厚重感, 早已停火的龙窑静静躺卧着, 由于久未使用,窑口已长出了几簇野花, 弥漫着时光的味道。
▲走近龙窑,土黄的砖块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以上两图程晴 摄
[color=rgba(0, 0, 0, 0.882)]记者钻进狭窄矮小的窑口,眼前一片漆黑,]待适应了龙窑的光线后,却发现里面意想不到的宽敞。
窑体内部宽约3.5米,高约2米,窑身很长,足有43米,里面设有好几个间隔,现今仍摆放着不少的缸瓦制品。[co约半米厚的窑顶上,砖石由于历经长久的高温焙烧,变得油润光滑,已然瓷化。
▲程晴 陈彦成 摄
科技创新中体验古今交融
古建砖瓦制作工艺 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 从泥与火的结合走向现代窑炉。 工匠靠火眼金睛、 全凭经验操作的时光已远去, 周加铸的工厂也先后历经了 从龙窑—土包窑—厢式窑—辊道窑的变迁, 古建砖瓦迎来了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土包窑
厢式窑
辊道窑
周加铸对于如何将古老的中式构件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有自己的看法:“非遗技艺要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惊喜才受欢迎、才让人记住。图案、色彩不能一成不变,希望传统的建筑构件能成为了新的流行美学。”
“活化”龙窑 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
据了解,现存上百年历史并且依然能使用的龙窑在省内极其稀少,保护龙窑的意义重大,但保护并不仅仅是追忆,而是在“活态”传承上下功夫。
周加铸构思用“沉浸式”的方法传承与发扬古建文化,通过研学等多形式让年轻一代认识古建砖瓦制作,设立展示区,打造传统制作场景,让体验代替宣讲,将非遗等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美丽乡村注入古建元素、古建美感,丰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文化内涵。
▲位于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的龙窑保存完好并有上百年历史,在省内极其稀少。程晴 摄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从上古走来,一砖一瓦的烧制不仅是一门技艺和生计,更是一颗匠心、一份坚守、一段鲜活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守护传承这一岭南建筑文化瑰宝。
文章来源于多彩肇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