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晚,靴子终于落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文件公开之前,资本市场已经对它做出了堪称激烈的反应——中概教育股纷纷暴跌。
有声音认为,这是校外培训机构最“凉”的一个暑假。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这份文件其实和中央一贯以来的减负政策精神一脉相承。
文件很长,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划重点如下:
1、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2、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3、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4、 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将对培训材料管理提出要求;
在校内,《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为何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这样严格的规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不仅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会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二是违法违规情况突出。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机构倒闭、卷款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三是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也有专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不足也非常明显,即过度逐利!“大量培训机构中,续课率成为老师考核的重要指标,老师不得不变身销售,结果会是什么?”
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现有的校外培训机构要如何应对这一政策?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指出,教育包括培训教育在内,从来都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天然地应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宗旨。但对面广量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文件要求,他指出,应完善审批制度,倡导公益办学。依据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有关“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教育活动的民办学校应当取得相应的办学许可”的规定,尽快完善线上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将原有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同时,依据《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将现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法人,以更好增强和凸显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董圣足建议,可以引导和鼓励现有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转向素质教育题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以补充全日制中小学校的短板和不足。同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培训机构剥离学科类培训业务,探索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乃至学历性职业教育,并可与公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委托管理。
他也表示,从长远看,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有效降低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补差培优”方面的所谓“刚需”。
教育部上述负责人也指出,“双减”工作牵涉面广,十分复杂,为此选取北京、上海等九个地区作为试点。
试点地区在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试点。一是对现有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全面排查,重新审核登记,解决过多过滥的问题;二是可探索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三是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将学科类培训纳入政府指导价,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文章来源于科技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