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亲子沟通中的关键:从否认到共情

2024-7-25 17:31:39 6294 0

[复制链接]
直想和她笑一场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4-7-25 17:31:39 |阅读模式

直想和她笑一场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4-7-25 17:31:39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小时候的某些经历。比如,妈妈给您盛的汤,您说:“烫。”妈妈尝了一口,说:“不烫啊,一点都不烫。”或者奶奶要您穿羽绒服,您说:“热。”奶奶说:“今天很冷啊,怎么可能热?” 这样的沟通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可能有些家长觉得,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片段,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回想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回应,内心最低限度也会感到不舒服,觉得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对他们的信任感也会受到影响。次数多了,很多心里话可能就不再愿意跟他们说了。
更严重的是,我们可能会慢慢接受这种设定,认为大人总是对的,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进而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把别人的意见放在首位。但感受不会凭空消失,这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让我们感到迷茫。

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实际上反映了亲子沟通中一个极易犯的错误。
也许您会想,不就是这么简单几句话的事儿吗?有时候着急让孩子吃饭穿衣服,话赶话就这么说了。要是觉得不对,改了就行。但为什么要改,又该怎么改呢?这得从沟通的本质说起。
人与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别小瞧这个问题,90%的人可能都存在误解。
不少人会认为:沟通,就是两个人把想法拿出来交流碰撞,看看谁更有道理,最终达成一致,这便是成功的沟通。
如果您也这么想,那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可能就会遇到问题,在与同事、朋友的交流中也可能会碰到阻碍。越是急于跟对方讲清楚,对方可能越排斥,彼此的距离反而会越来越远。为什么?因为您太渴望达成一致了。

请记住,成功的沟通并非是要消除差异,恰恰相反,是要确认差异。
这意味着什么呢?
假设两个人,一个说,这个苹果很甜。另一个说,我觉得有点酸。他们相互沟通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达成共识,认定苹果到底是甜还是酸。而是要明白,你觉得甜,我觉得酸,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这就叫确认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事物的感受自然会有所不同。
正因为存在差异,所以我们才需要沟通。您是这么想的,那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您,承认这些差异,这就足够了。我没错,您也没错,我们本就不一样。

道理虽然简单,但一旦涉及到负面感受,麻烦就来了。
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好,有了这样的期待,就会期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生活。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家长往往会不知所措,第一反应变成了否认:“没有啊,不是的,你想错了。”
咱们来做个场景模拟:
孩子:我不想吃苹果,这个苹果太酸了。

妈妈:苹果哪里酸了?明明是甜的,快把它吃掉!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似曾相识?妈妈希望孩子吃苹果,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但孩子觉得酸,不想吃,他的感受与妈妈的期望产生了冲突。
这时候,家长可能就会本能地反驳:
你必须得吃,怎么吃呢?你必须承认它不酸,酸的感觉不存在。
您瞧,荒谬的结论出现了:你的感觉不存在。
那孩子就会疑惑,到底是妈妈错了还是自己错了?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然而,有些家长可能会说:那如果我直接说,对对对,苹果是酸的。那他不吃苹果了怎么办,他要是所有水果都嫌酸,不吃饭了怎么办?家长确实会感到为难,否认孩子的感受不行,承认了,事情又不好办。
其实,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只要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是可以同时兼顾的。
孩子:我不想吃苹果,这个苹果太酸了。
妈妈:哦,是酸的啊.....那你把酸的苹果吃掉。

这种沟通方式叫做【肯定孩子的感受】。您希望孩子吃苹果的想法可以坚持,但首先要承认孩子不喜欢苹果的味道。他觉得不喜欢,那就是真的不喜欢。这个态度非常关键。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态度是促进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在心理咨询中,更被视为咨询产生效果的核心要素。
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共情】——与对方的情绪状态保持一致。肯定对方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负面感受,能够被看到、被理解。
可能有些家长听到这种共情方式,会觉得不太舒服。比如,协会里的一位家长就曾说,这会不会有点不人道啊?让孩子吃酸苹果?换成吃胡萝卜吧。
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家长知道共情很重要,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一旦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就觉得自己不够好。
似乎只要说:“苹果不酸啊,很甜的”,再让孩子吃苹果,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但苹果还是那个苹果,它的味道不会改变。只是家长的心理感受好了些,当说很甜的时候,孩子照样会觉得酸,家长只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安慰自己。
我们不舒服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体验到了孩子的处境。一旦开始共情,就不得不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然后承认一个事实:孩子要吃一种他不喜欢的味道。我们那么爱他,却要眼睁睁地看着他去体验这种不好的感觉。
于是,我们选择闭上眼睛,说:“苹果不酸,很甜。”

但要知道,就算您把眼睛闭上了,孩子难受的感觉依然存在。
咱们再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妈妈:宝贝,怎么哭了?
小女孩(哭):我刚才摔了一跤,好痛啊...
妈妈:让我看看..啊好了好了,不痛了。
这位妈妈肯定是心疼孩子的,所以说“不痛了”,是想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但孩子还是会痛啊。
共情不是安慰。有些痛苦,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安慰往往是在试图否认这种痛苦,因为别人的痛苦也会让我们难受。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去看望一个病人,如果他只是小病,感觉痛,我们比较容易共情。但如果是得了绝症的病人,我们可能就会不知如何是好。
对方说:“我现在很虚弱。”

您说:“没有啊,我看您今天气色很好。”
对方说:“我觉得我好不了了。”
您就会说:“哎呀不会,不要胡思乱想。好好休息,过几天就好了。”
这就是安慰。这些话也许能让您自己心里舒服点,但对对方却没有任何帮助。对方只会觉得没人理解他,而那些痛苦依然在他身上,只能他自己默默承受。
如果有一个人能陪在他身边,倾听他的倾诉,理解他的痛苦和绝望,虽然不能直接帮他解决问题,但至少能给他一些支持和陪伴,让他感觉不那么孤单,这才是共情。
但共情确实很难,您必须直面对方的痛苦。
就像刚才的例子,共情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妈妈:宝贝,怎么哭了?
小女孩(哭):我刚才摔了一跤,好痛啊.....
妈妈:让我看看.....摔到这里了,真的很痛啊。
您可能会发现,这么说完以后,孩子可能就不会哭得那么厉害了。
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痛苦被看到了。
可能有些家长还会有顾虑,觉得这种说话方式会不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感受,让孩子变得更敏感、更娇气?是不是有些负面感受直接忽略更好?
比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这有什么好紧张的?他们又不会吃了你。勇敢一点!
孩子:我知道,但我就是很紧张啊。
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够勇敢坚强。在成年人看来,也许孩子现在的感受有些小题大做。但您毕竟无法代替孩子去感受,他的人生道路,还得他自己去走。他现在所面临的困扰,不会因为大人说“没必要”就消失。孩子需要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他学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自我负责的前提,也是共情。我们先共情,承认他的感受很不好。在此基础上问他:感觉不好,那您打算怎么办?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叫做【自我负责式沟通】:
与直接否认负面感受相比,这种方式反而会促使孩子变得更加独立。
就像刚才的例子: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第一次都会紧张。来,想一想紧张的时候您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会对自己说:怕什么,他们又不会吃了你!
爸爸:好办法!来,大声对自己说一遍。
您看,原本听不进去的建议,现在孩子自己反而想到了。所以,很多时候别人需要的不是我们推着他往前走。我们看到他,他自己就会主动往前走了。

总结:

  • 沟通的本质是确认差异,而非消除差异。
  • 当我们对孩子有期望,而孩子产生负面感受时,我们不应第一时间否认。可以在承认孩子感受的同时,坚持我们的期望。
  • 承认孩子的负面感受,虽然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但会让孩子感觉更好。

4、不要推着孩子去摆脱他们的感受。反过来,先承认他们的感受,再让他们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他们会想到解决办法。

文章来源于 营山家庭教育协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注册会员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0

帖子10

积分65

图文推荐

  • 网上交友需谨慎 谨防陷入诈骗局

    面对网络上温柔美丽的小姐姐体贴帅气的小哥哥你会

  • 来河北旅游,带什么特产回去送人最合适?看

    去一个地方旅游,大家肯定想买一些特产回家送给亲

  • 延边特产,延边十大特产,吉林省延边州十大

    延边十大特产排行榜,富农园编辑依据延边朝鲜族自

  • 惠州植物园游玩攻略来了!免费入园

    各位宝子们惠州这个可以拍照打卡闲逛遛娃,学习知

  • 惠州三日游最佳路线 惠州3日游必去景点 惠

    惠州,一个美丽的城市,拥有海水和沙滩的双重优势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