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亲子教育课:行为偏差

2024-8-26 18:46:23 13617 0

[复制链接]
幸运符号陪你听风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4-8-26 18:46:23 |阅读模式

幸运符号陪你听风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4-8-26 18:46:23

db1a705f0418772f85a29f4af2fe0c43.png
       当孩子打人、无理取闹,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事情时,父母除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行为干预和制止外,更重要的是看看孩子有没有情绪问题。如果孩子没有情绪问题,我们告诉他“这样不对,不可以这样做”时,他就不会继续做。但,如果是有情绪问题的孩子,这样对他说则不会有效果,因为他需要很多肢体动作,比如丢东西、打人来发泄情绪。

       小孩子处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里,会自然想得到父母的疼爱,他明知打人、扔东西会惹父母生气,为什么会屡教不改?特别是他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挨打,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忍不住”呢?孩子有情绪问题的原因恐怕要居多。

      这时候,父母首先要去检查一下孩子的情绪来源,也就是三个关系的质量: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以及孩子和爸爸的关系。

       爸爸妈妈的夫妻关系有问题,或者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太急躁、太高压、太控制,最容易让孩子累积情绪。当孩子内在情绪太满、无法处理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或者用偏差行为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哪怕是负面关注)。

       所以,偏差行为解决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什么样的管教、惩罚的办法让孩子听话,让行为回到正常轨道上,而是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Q:我的女儿好像天生就很叛逆,别人让她做的事,她从来不照做,还总是唱反调。她这样看似很有个性的状态有问题吗?我们需要做什么?

       A:这个孩子一定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注意力,这是她某方面情感需要缺失得到的补偿。否则,在一些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事情上,她不会那么坚持唱反调。

       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她做了不好的事情时,忽略她,当她“不小心”有了好行为的时候,告诉她好在哪里。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想得到更多注意力,那么她会渐渐发现自己有了坏行为的时候,没人理,有好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才比较喜欢自己。相反,如果她每次撒娇耍赖的时候,都有人来问她:“你怎么能这样呢?”她就会觉得这是让自己变得比较重要的方式。

       否则,这个孩子长大后会一直通过自己古怪的行为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Q:女儿20个月,最近我和老公都觉得她越来越难带。吃饭的时候,给她吃蛋羹,她说:“我不吃这个,我要玩杯杯。”穿衣服的时候,需要给她拿来两三套让她选择。要吃冰箱里的东西,不给就发脾气然后打滚……没完没了地说“不要”“不行”。这样,我们真的觉得好辛苦,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她那么多的主见!

       A:人类第一个独立性的唤醒期就是在1岁半到2岁半岁。本来不会走路,现在会走了,而且走得比较稳了,也走得比较远了,整个活动范围都变大了,再加上表达能力的增加,这都会增加孩子的自主性。这时候,孩子的自主性高过一切。

       孩子第一次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干点什么,但又不知道界限在哪儿,所以要慢慢试,慢慢练。比如乱穿衣服、鞋子、袜子,让他不要那样穿,他非要,穿完以后还希望妈妈肯定他。如果因为没穿好摔倒,又怪妈妈没有保护好。他觉得妈妈应该24小时保护他,但又不愿意妈妈干涉太多。当因为妈妈保护不力而受伤时,有的孩子会讲“坏妈妈”“打你”,表示不满,有的孩子嘴上不说,但心里生气,然后找机会发脾气。

       他什么都想试,同时又想了解做事情的界限在哪里。他希望自己尝试、探险时,妈妈在身边,但又不过分干涉。他的小心思是:很想放胆去做,但又要妈妈在身旁,来保证他们不会受伤害。当妈妈没有阻止时,他就把自己的探索默认为可行的、安全的。所以,妈妈要帮孩子把握这个度,不危险时放手让孩子尽量试验,危险时及时把他们拉回来。否则,如果孩子在探索中受挫,他就会认为妈妈不好,没有保护他。

       因此,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妈妈的要求比其他时候更高,孩子在全面试探他周围的规则和界限在哪里,同时又在测试自己的独立性有多少,力量感在哪里。这时候的妈妈确实比以往更辛苦,但这并不代表什么都要听孩子的。和孩子相处的原则仍然是,能满足的就开开心心满足(比如给他挑衣服),不该满足的也温和坚决地拒绝(比如不可以吃冰箱里的东西)。

       这时候,温和而坚持的原则需要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随时陪伴,但又不要控制他。阻止他做危险的事情,但又不能总是管制他。保证他不受伤,但又要允许他适当地冒险、尝试。这对妈妈的要求确实非常高。

       这时候的妈妈的确更容易焦虑、纠结,因此,妈妈需要:首先,掌握知识,了解孩子这个特殊阶段的表现和应对方式。然后,每个星期给自己两三个小时去玩乐。不用照顾孩子,只做自己喜欢的、可以让自己放松的事情。

       Q:为什么3岁的儿子总喜欢对我们说狠话,尤其是在生气的时候,比如“坏妈妈”“打死你”,感觉他不像在开玩笑。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A:这是孩子成为独立个体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对他来说,能满足他需求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的就是坏的,而且这样的“好”与“坏”之间也不存在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他眼里,除了好的,就是坏的。这样简单而直接的判断其实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他需要随时立刻做出决定:好的,马上吸收;坏的,立刻拒绝。

       所以,下次再听到“狠话”时,爸爸妈妈不要太在意,你可以:

       1.对孩子说:“听到你说这样的话,我很难过。你生气了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你在想什么?”因为,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绪。当他可以表达情绪时,一定不会乱说狠话。你也可以从现在开始,一点点训练他,生气的时候说生气,难过的时候说难过。

       2.继续保持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主动提出需要你陪伴后,和他一起玩耍、探索。另外,尽量不让他遇到危险,这么大的孩子受伤后,很容易责怪父母。

       Q:我2岁的孩子总喜欢在街上大喊大叫,这会引起别人的侧目,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越是劝他不要这样,给他讲道理,情况就越糟糕,他好像以此为乐。我担心他是因为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才这样做的。下次他再大叫时我应该怎么办?

       A: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可能性有很多种。孩子感觉被忽视,想通过这种办法让妈妈更关注自己就是可能性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下次孩子再大喊大叫时,妈妈可以尝试一下“忽视法”,也就是当作没有这回事。妈妈不能有太多反应,劝他或者禁止他这样做只会让他更来劲。

       就让孩子喊喊吧!好在他还小,只要不是在特别影响别人的场合就行。孩子发现依靠这个方法并不能得到妈妈更多的注意力,过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当然,妈妈更要紧的功课是,平时让孩子多感觉到妈妈给他的关注。

       如果这个方法不奏效,就说明孩子不是希望吸引妈妈的注意力,那么妈妈就需要仔细倾听,孩子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声音?喊叫声里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害怕?惊讶?因为2岁的孩子还太小,不能用语言表达情绪。

       Q:3岁的女儿吃饭时总爱剩一点。我想出一个办法应对:跟她事先讲好,如果在爸爸妈妈没有提醒的情况下不剩饭,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比如晚上多讲一本图画书。如果提醒之后才没有剩,不奖也不罚。如果提醒之后还剩饭,就给个小惩罚,比如晚上少讲几本图画书。这样做可以吗?

       A:这叫“行为改变法”,可以用。

       每个家庭都有特别注重、特别希望孩子可以学着做到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特别在乎孩子剩饭这件事,可以这样激励孩子。

       不过如果是我来用这个方法,我会直接把惩罚的部分去掉,也就是“只赏不罚”。因为我希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不是伴随着一点紧张或焦虑的心理。

       另外,这件事情我觉得还不足以重要到需要用“行为改变法”。我会告诉孩子:“如果你吃完饭,饭碗里是干干净净的,爸爸妈妈会觉得特别高兴,因为你会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仅此而已。因为行为改变法只能用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使用频率太高的话,很容易失效。

       Q:我的儿子4岁。两周前突然冒出个脏话!刚开始时,我都忽略不管,可后来说得太频繁,我便告诉他:“这个词不好,如果在幼儿园说,老师会批评的。”他说他知道老师会批评,所以在幼儿园不说。可在家里,他仍然不停地说。怎么办?

       A:开始的确可以用忽略的方法,如果还是不行,就明确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接触到了一些新的词汇,很想学,但是有一些词,别人听了会感觉不舒服,比如你讲的那个,妈妈就不喜欢听。所以,不要讲好吗?”

       如果孩子和妈妈关系好的话,他一定会听从你的。如果他还是停不下来,你可以问问孩子:“当妈妈不小心说了一些批评你或者取笑你的话时,你对妈妈说不喜欢,妈妈就不说了。
那为什么妈妈说不喜欢听到那个词,你还要继续呢?”这样说了以后,孩子就没有理由不停止,除非他和妈妈的关系不够好,故意去对抗,而只有当妈妈常常试图控制孩子时,才会引发孩子用这样的行为做权力对抗。

       Q:宝宝快2岁了,在家的时候脾气非常倔,他要什么就必须给他,不然就大哭大闹,劝也不听,打也不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很奇怪,出门他就不会这样,很听话,告诉他不要他就不要。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A:孩子是要看看自己在妈妈心目中的位置,他有没有得到妈妈的关注、接纳和重视。

       就好像妻子对丈夫会有特别多的要求,有些事情别人没做我们会无所谓,但是丈夫没做我们就会很在意,因为我们内在有个声音想问问:我在你心目中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你愿意迁就我,愿意照我所说的去做,那就表示我拥有你,我对你很重要,你对我很好……

       所以,妈妈平时要做的功课是:多给孩子关注和重视。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你问问自己,这件事要不要紧,如果是无所谓的事情就说“可以”,但真的遇到“不可以”的事情就说:“妈妈很爱你,但这个不行。”这样,即使孩子哭闹你也不用内疚,抱抱他,安慰一下就好。

       否则,如果是用赌气的方式,他要的你偏不给,慢慢就会变成权力的斗争。妈妈说:“你要我就不给。”孩子说:“你不给我偏要。”其实那个东西他根本不想要,他想要证明的是:妈妈听我的,妈妈很重视我。

       另外,2岁的孩子确实比较叛逆,当然他也需要学习:有些东西,如果我需要的话可以去问人家要,但我要尊重人家,要允许人家拒绝我。

       Q:我的儿子19个月大。每次在院子里看到同龄小朋友或者稍大的孩子,他就会过去打别人,但看到大人倒是会有礼貌地叫叔叔阿姨。即使我让他在家练习和小朋友打招呼,他一出门又是老样子。我该怎么办?

       A:你的孩子并不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否则他和所有人“打招呼”的方式都会是一样的。但事实上,他只打那些比较弱,让他感觉没有威胁的人。

      他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有的孩子确实比另外一些孩子更有攻击性,特别是很小的孩子,就像孩子的性格天生有外向和内向之分一样。比如有的孩子表达亲密、兴奋的方法,就是去咬人家。他没有恶意,咬对他来说就是比较直接的表达方式。你的孩子可能天生性格强悍,偶尔发现打人能让他体验到控制感后,便喜欢上了打人。如果是这样,妈妈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他,比如抓住他的手,直到他停下来。

       2.他有发泄不了的情绪,所以忍不住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这时候,妈妈需要帮助他处理情绪,否则当他觉得有人欺负他时,他就会欺负更弱小的对象,这样他才能找到平衡。



       在这两个原因当中,第二种的作用可能更大。不可否认,性格是原因之一,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被欺负时会有不同反应,有的孩子会去欺负更弱的人,有的孩子会跑开,有的孩子反而会讨好对方……但即使是天生强悍、很喜欢控制别人的孩子,当他没有情绪问题时,他也可能会通过别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通过暴力。他会使用暴力是因为曾经有人向他示范过这种方式。

       Q:儿子从3岁多开始一直有个小动作:一出神就用嘴唇碰触手臂上的汗毛。我担心他做这个动作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听课也会受些影响。我尝试过曾经看到的所有办法,分散注意力、威逼利诱、忽略……可都两年多了,怎么什么方法都不管用呢?

       A:妈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继续忽略孩子的这个动作,不要想办法让他改正,甚至不要任何提醒,否则只会起到强化这种行为的效果。至于别人的目光,妈妈不必理会。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强孩子的安全感。碰触毛毛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孩 子给自己安抚的方法。不过,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3岁以内的孩子身上,当他们需要获得安全感时就会靠近那些带毛毛的、温暖的东西,比如毛绒玩具、毛巾、被单、枕头……

       6岁的小男孩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一方面是他在3岁前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机会接触带毛毛的东西,所以他后来找到了自己身体带毛毛的部分,把它当作安抚物。另一方面,这个孩子比较缺乏安全感,妈妈需要多抱抱孩子,对他说话的时候要温柔一些。

       Q: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要买,如果不同意就开始哭闹。我们究竟应该坚持不买,还是随了他呢?

       A:如果父母认为,那样东西不应该买就不买,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否则,他会从中学到:哭闹能让我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与东西贵不贵没关系,重要的是它会在无形中教给孩子不健康的沟通方式。

       所以,在孩子哭闹着要一个不该要的东西时,你可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哭闹,我没有办法照顾你,所以我会走远一点,但你能看见我在哪里。等你安静下来了,我再过来抱你。”如果你回到他身边后,他又哭,你可以对他再说一次。走得远远的还有一个好处:你不容易因为顾及面子而妥协。

       Q:儿子1岁半,他有时会从沙发上往下跳。怎么说他都不听,是不是只有惩罚才会管用?总不能让他摔下来头破血流才长教训吧?

       A:惩罚没有用,只能事先尽量阻止这样的事发生。一旦孩子尝试做危险动作,你要立刻看着他的眼睛,用非常严肃的语气对他说:“不可以这样做。”

       其实小孩子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自己会去衡量有没有危险。但问题是,如果孩子平常没有玩够,内在积压的能量和情绪过多,他就会特别爱动,并且不懂得照顾自己,或者说顾不上照顾自己,只想把情绪发泄出来。这时候,你叫他不要做某个动作,他仍然会去试试。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时间很少,所以总在自己家的桌子、沙发上跳来跳去。

       因此,玩得够很重要,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不能只是阻止,还要疏导,让他有足够的释放能量的机会。

       Q:2岁的女儿去朋友家玩,碰到一个比她小半岁的小女孩,她总是把人家摔倒在地上。我跟她说,你这样不对,但她还是继续。怎样才能让她知道自己错了?

       A:这么小的孩子,你跟她讲道理她不明白,用Time out(限时隔离)也不会管用,因为她没办法把自己犯的错误和惩罚看成因果联系。所以,你只能事先尽量看好她,万一还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只能惩罚了,因为她已经伤害了别人,而这是底线。你可以抱走孩子,对她说:“以后我们不能跟她玩了,因为你会弄伤她。”

       可能有的妈妈觉得孩子不是故意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不是故意,就纵容他伤害别人。做妈妈的可以接受“孩子太小,不是故意的”,但这也不妨碍孩子受到一点惩罚,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都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

       如果你因为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没有任何作为,只是抱走孩子,这么做对被摔倒的那个孩子来说公平吗?因为对方小,没有反击能力,所以孩子就用非常不尊重别人的方式对待别人,这样的行为一定要被教导,否则她将来在和别人相处时会非常危险,直到付出沉重代价,与其如此,不如现在付出一点代价阻止她。

       Q:女儿2岁。别人一碰她的东西她就推开别人,我要是帮她把东西给别人,她就大哭不止。平时家里人也没少跟她说,要大方,玩具要和人家一起玩。我看别的同龄孩子都没有这么过分,为什么只有她这样呢?

       A:刚好2岁这个年龄,孩子开始有自主权、所有权这样的概念。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概念。此时,他需要确定“这个东西属于我”,在非常肯定这件事情的基础上,他才能分享。如果没有这个肯定,他会担心别人拿走他的东西,因此他就不愿意分享。

       妈妈只能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但你可以分享。”这里重要的是,先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属于他。如果他不是很相信妈妈的话,那么就只能从自己的行动中得到肯定。这个行动指的是:“我的东西,应该可以不分享。”这时候,妈妈只能允许他,不逼他,告诉他:“当你觉得可以时,再分享。”

      这么小的孩子不分享,和人品没有关系。有的孩子甚至到三四岁,还是非常强烈地拒绝分享,但妈妈要相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慢慢有自信,他一定会有愿意分享的一天。一般来说,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容易分享。另外,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和天性中占有欲比较强,需要得到的肯定比较多有关系,但这些都没问题,只要妈妈给孩子时间,一切都会过去。

       相反,妈妈越是勉强,孩子越不愿意分享。这一次他拒绝把手里的玩具给别人,下一次他就会故意把玩具藏起来,他的心思都用在“怎么保护自己的东西”上。

       另外,妈妈也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对别人说“孩子小气”之类的话。如果你认为给别人一个解释比较有礼貌,那么简单说“他还没有准备好”就行了。

       Q:儿子3岁。幼儿园老师曾经统计过,他一天最少出现20次攻击行为。他总是打比他小的小朋友,而且出手很重,家长上去拦着他就打家长,有时实在打不到就打自己或摔东西。另外,他的口头禅是:“你神经病啊!”“烦不烦啊你,你真烦人!”儿子的攻击性为什么这么强?这样的孩子该怎么管教?

       A:很明显这个孩子已经有了太多的情绪,而且他的语言暴力(口头禅)肯定和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个孩子即使力气再大,能量再多,也不会无故说“神经病”“烦不烦”这样的话,一定是因为他常常在家庭中听到这样的暴力语言。而这些语言本身,同时也会给孩子累积很多负面情绪。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是不舒服的,可最后他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释放情绪。

       负面情绪的累积,不一定是被打或者被骂,听到语言暴力也会有这个结果,甚至不是直接骂小孩的话,都会让他吸收很多负面情绪的能量。就算孩子听不懂大人讲的是什么,但他可以辨别出言语中的敌意、争执。他会害怕。

       另外,通常孩子只会向比自己弱小的、没有安全感的人动手,但这个孩子居然连别人的家长都不怕,这是违反本性的,也说明他内在的情绪实在太多,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所以,父母只能在家庭环境中尝试改变,如果家人之间没有那么多争执,孩子不会是这样冲动地找别人发泄。争执实在无法减少的话,最起码也不要让孩子听到。

       Q:2岁半的女儿,有时突然用手拍长辈的头。比如外公给她喂饭让她不高兴了,她就拍外公的头。我给她脱衣服,她不愿意了,就拍我的头,拍得我眼冒金星。虽然出于本能会生气,可我又觉得她毕竟不是故意的,只是情绪太激动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没有温和一点的方法纠正这种行为?

       A:孩子太小,只能用“隔离法”。给孩子规定一个角落,告诉她:“你做错事情了,要一个人在这儿待一会儿,等一下我再过来。”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2岁2分钟,3岁3分钟。这段时间,你不可以看她,也不能和她讲话,如果她跑出来,你再把她放回去。孩子对隔离非常敏感,通常只要做一次就会有效,但这一次一定要做成功,不能半途放弃。到2分钟后,就回来抱她,这时候不要再教训或者讲道理,自然地做其他事情就好。

       对这么大的孩子,光说教是没用的,而隔离的办法对2~12岁的孩子都非常有效。当孩子做了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而且行为本身又比较严重的话,是可以用这个方法的。这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管教法,目的就是让她有警戒心,以后不再犯。

       不过,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把孩子关在类似厕所这种密闭又黑暗的地方。第二,不要误用、滥用。有的父母觉得这方法有效,就什么事情都用它,不做功课也用,不刷牙也用。实际上,需要用到它的机会非常少。

       其实孩子有攻击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先制止攻击行为,让孩子知道,攻击不是一种好的表达方法。不过一般来说,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也是生命力比较旺盛的孩子,先天气质属于激进型。他们通常在两三岁时,表现得比较好动甚至有一点攻击性。但如果引导好了,他们长大后会把旺盛的精力转化为推动行动的能力,所以行动力比较好。

       Q:最近这几天发觉2岁的元元越来越不服管,还开始练习对抗,更可怕的是,他竟然练就了一身“坐地炮”的本领,不依他,他就往地上一躺,大呼小叫……虽然这种情况的发生还不频繁,但是确实开始了。我该怎么及早制止这种行为?

       A:如果妈妈没有常常凶孩子,孩子打滚一定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方法有效,也许是他曾经试过有效,也许看过别人用着有效。

       面对这种行为,妈妈既不要对抗,也不要满足。要告诉孩子:“假如想要的话,你要换个方式。比如你可以好好跟妈妈说‘我要……’,我们可以谈谈。继续这样,肯定不行。”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怎样的方法是好的,这样孩子会知道,妈妈不是在和他怄气,只是在教导他,然后他会明白,并且比较容易接受大人的建议。

       如果引导无效,孩子继续打滚,那就只能忽略,不理会他。绝对不要去骂他,这时候你越责备他,他闹得越凶。忽略反而让他比较容易安静下来。因为他是在用不健康的方式索取想要的东西,忽略会让孩子知道这个方法是无效的,如果你表现得很紧张,甚至满足了他,孩子就会判定:打滚有效!以后就会一直习惯于用这种办法。

       Q:女儿1岁3个月。在小区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有时会大声吼人家,用手抓人家的脸,或者直接用脑袋撞在人家脸上。她这么小年纪出现的这些行为,算是攻击性行为吗?她为什么会这样呢?

       A:算!虽然没办法确定她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猜测的是,这个孩子有情绪。

       内在情绪较多的孩子,不是乱喊乱叫,就是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或者打人。他们通过这些方式转化身体内过多的情绪能量。而小孩子又控制不好手脚的轻重,于是就表现为攻击性很强。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当下,爸爸妈妈必须先阻止这种行为,然后用行动教导孩子怎样才是正确的,比如摸摸她的手,说:“这样是不是很舒服?你也试着这样摸摸妈妈的手!”这么小的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是故意攻击别人,而是因为手脚的运用还不很自如。那么,这时候父母就要教导他,如何通过恰当的肢体接触表达内在的情感。

       除了训练孩子用适当的行为和小朋友互动,爸爸妈妈还需要做两个事后工作:

      1.检查一下他的情绪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孩子累积情绪的最主要原因是:爸爸妈妈关系有问题,以及妈妈太过焦虑。

       2.让孩子多玩。玩的时候,又蹦又跳,又喊又叫,一下子就能把情绪能量释放出来。

       Q:儿子刚过2岁生日。他现在很喜欢到处乱涂乱画,乱抽纸巾,积木刚收拾好就全部倒在地上……造成家里一片混乱。虽然不是什么大错,但我还是会阻止,然后他就说“坏妈妈,不要妈妈”。我应该怎么办?

       A: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非黑即白”的阶段,只要一不称心,就很容易讲“坏妈妈”“不要妈妈”这种话。

       当他觉得你好时,他会拼命来吻你,夸你是“好妈妈”,但不好时也会立刻翻脸,全盘否定你,甚至扬言“要换妈妈”。妈妈需要了解的就是,这是孩子的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不要太介意。当然在孩子讲“坏妈妈”时,你也可以对他说:“你做错的时候,我接纳你,那如果妈妈有错,你可以接纳妈妈吗?”这样说,有助于缓和孩子因为不满意你而否定你整个人的心态。

       至于孩子乱涂乱画、乱抽纸巾的行为,的确应该阻止。你可以引导他:“乱抽纸巾不可以,那是浪费。涂鸦可以,但必须在对的地方,比如在你自己的画纸上。这里是大家公共的地方,属于家里每一个人,所以你要爱护,不可以乱画。”

       在制止行为时,你要看着他的眼睛,很认真地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不行,那么就用身体来支持我们讲的话:抓住他的手,用坚定的语气说:“不可以。”而不是恳求他:“你不要这样做好不好?求求你不要这样做了!”这样的“恳求”对于很有主见的孩子根本起不到作用,他可以读出:妈妈的声音很软弱,没有力量,我可以控制妈妈。注意,坚定的意思并不是大声,也不是责骂。

       Q:我女儿2岁半。她不允许我们说任何一句“不行”或者否定她的话,虽然有时会假装问问我们的意见,比如“妈妈,我能不刷牙吗?”但她只是为了求得肯定,只要我们一说“不行”,她马上就翻脸,甚至挥手打人。这是怎么造成的?是被我们惯坏了吗?

       A:两三岁的孩子这样还是比较正常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做试验,试探各种可能性,这个可以吗?那个可以吗?如果你说“不行”,她就会想去试试“真的不行吗?”所以,这时候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温和而坚持——坚持原则(不管孩子高不高兴,只要是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态度温和(平和地说“不行”,不包含指责和惩罚性)。

       另外一个可能是:父母管得太多。2岁左右的孩子正是第一次发展自主性的时候,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后,对自主探索有着特别大的渴望。如果父母亲对孩子多一些放手,甚至多鼓励她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同时保证好她的安全,她就不会来爸爸妈妈这里闹,把爸爸妈妈当成试验工具了。相反,父母亲管得越多,家里的规矩越多,爸爸妈妈受挫的可能性就越大。两三岁的孩子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当孩子感觉爸爸妈妈管得过多、过严,自己追求自主的过程受到阻碍,她就会用更大的力量、发出更大的声音比如翻脸、打人,让爸爸妈妈尊重她的自主性。

       Q:儿子3岁半,总是冒冒失失的。比如说,他放碗的时候心不在焉,就把碗打碎了。平时我们都是说“没事!碎了就碎了,下次注意”。但最近他老打碎东西,训他怕也不好改,不说又担心他总这么冒失。到底该怎么办?

       A:其实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处理打碎的碗。但是同时妈妈也要知道,小孩子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手脚是常常跟不上的,导致它们不是特别协调,所以打碎碗还是比较正常的。如果真的太常打碎碗,索性给他换成不易打碎的。

       我的方法是,当孩子打碎碗,我就示范给他看如何处理这些东西。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东西负责任,同时也学习“处理打碎的东西”这件事。我会教他,不要用手碰碎渣子,不然很容易被看不到的东西刺伤。只要拿来扫把、簸箕、报纸,把碎渣子扫好,用几张报纸包好,然后扔掉就好。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别人。后来我发现,我们家的孩子打碎东西都不叫我,自己就会处理好,而且我发现他们这样做时非常高兴。

       让孩子知道,打碎东西可以自己收拾,收拾完了这件事情也就结束了,这样就行。通过教训孩子或者给他讲道理,并不能让他少打碎东西,他不是不知道道理,而是手脚还无法完全受控制,这个问题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然会消失。并不会因为没有接受教导,而一辈子从此就毛手毛脚、冒冒失失。

       Q:女儿8个月,感觉很容易暴躁,一躁起来就使劲抓脸,有什么一点不由她就哭,该怎么教育啊?

       A:面对这么大的孩子不用做任何教育。她要抓脸,妈妈抓住她的手让她抓不了就行。不要骂孩子,和声细气告诉她:“不能抓脸。”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平静地直接阻止她的行为即可,这样孩子慢慢会知道不可以做这个动作。

       也不要反应太过激烈,比如很紧张、很激动的样子大喊:“不要!不可以!”否则有些孩子发现这个举动可以控制父母,让爸爸妈妈紧张很好玩,他就会不断重复。

       孩子这样做有多种可能性,一般来说,无论是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无论是力气很大的孩子还是力气很小的孩子都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但如果她有这样违背本能的举动,一定是因为情绪太多,比如父母亲管得太多、父母太焦虑、两个人常常吵架……所以,这时候父母可以做的最好事情是,好声好气跟孩子说话、玩、多抱,不要过度教育。

       Q:儿子1岁半,最近这段时间和小区里的哥哥姐姐玩耍时,被打了一两次,现在换他出现打人的动作了。碰到他不喜欢的、抗拒的人或物,他举手就打。和他讲道理,看他又似懂非懂;大声禁止他,他就哭。怎么都改不了这个坏习惯,很烦恼。现在带他出去玩,都担心他打到别的小朋友。

     A:妈妈需要反思:到底是谁?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打人?

妈妈想制造一个“我的孩子被打过,所以现在去打人”的逻辑,但这讲不通。不是所有孩子被打过,都会去打人的。所以妈妈可能夸大了这部分的原因,同时忽略了孩子打人的根本原因——内在有太多情绪。

       妈妈要去检查一下孩子的情绪来源。这么小的孩子,负面情绪来源主要有两个:爸爸妈妈的关系,以及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爸爸妈妈的夫妻关系有问题,或者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太急躁、太高压、太控制,最容易让孩子累积情绪。当孩子内在情绪太满,无法处理时,就会跟着自己的本能,利用打人这样的动作宣泄情绪。

      Q:宝宝刚刚1岁,爱摔东西,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摔;爱打人,尤其爱打人脸。这些不知道该不该现在制止他?听资深妈妈说等到快3岁了,再开始调教,不知道对不对?

       A:有一些性格活泼的孩子,在表示想跟人家联结时,因为手脚控制不太好,是容易碰到人家。但如果是比较明显的用力过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还不懂跟人互动时的力量分寸,但另一方面也是表示他内在有比较多的情绪,才会在出手时比较用力。不管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孩子,如果内在没有情绪,是不会出手做一些有破坏性的动作或有意识的打人动作。看到容易破碎的东西,包括小孩子,他也不会轻易去摔他们。健康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欢这样做。

       所以,妈妈可以去观察,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不是比较容易急躁或发脾气?即便孩子平时情绪比较平和,但无意识中,他也透露出一种发泄的需要。

       具体做法上,妈妈可以给他找来比较不容易坏的、破的东西去丢,比如塑胶的东西,尽量不让孩子养成摔坏一个东西的习惯。

       孩子打人时肯定要阻止,但抓住他的手,不让他继续打就足够了,这是用行为制止的方式让他知道不可以打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跟他讲道理。如果孩子继续有打人的冲动,我们继续行为制止,直到他不打为止。制止时,态度温和就好,这是在教孩子不用暴力方法处理情绪。

       其实这样的行为出现后,我们要多关心的反而不是他的暴力行为本身,而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这么小的孩子出手的确容易没有分寸,我们也不可能希望他一下子变得特别有分寸。但打人、破坏东西这样激烈的表达方式,还是要去问:孩子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情况?比如父母亲争吵?妈妈讲话的声音有没有特别尖锐?这些都容易刺激孩子。爸爸妈妈批评孩子时,孩子可能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但他能从声音里做出判断:这是不是善意的态度?

       Q:孩子不到6岁。我们管教她的时候,她经常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当我们说“这样不好,这个东西不能碰”时,她就会打自己的手,并且说:“我讨厌自己。”她为什么会这样?

        A:有些孩子觉得管不住自己,做了错事会挨骂时,就会出现打自己的行为。通常,太过严格的父母容易养出这类孩子。所以,请这些父母平时不要总是用过于严厉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

       当孩子太生气,压制不住也处理不了负面情绪时,容易出现出格行为,而这个时候,父母最忌讳对孩子说:“你这么小,有什么事情好生气的”,或者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正在进行的“坏行为”。爸爸妈妈应该教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否则,孩子有处理不了的情绪时,就会想:不能打人,不能扔书,那打自己总可以吧!

文章来源于 林文采学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新手路上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4

帖子4

积分37

图文推荐

  • 花好几个月时间整理的广州热门特产伴手礼

    返程一定要带走的广州味道❶.永兴烧腊 历经四代

  • 广东十大特色小吃

    广东,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丰富多

  • 莲藕、萝卜先靠边,它才是冬季蔬菜之王!简

    在秋冬的寒风里,人们的餐桌似乎也披上了一层季节

  • 工作日也爆火的珠海早茶“扛把子”到底有多

    “吃,是广东人永恒的主题,兴起出发,回头再来,

  • 见证历史2000年,眺望整个广州城!它演绎了

    它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