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在共同生活中对孩子有意无意产生的影响,就是优质的家庭教育。 要注意的是,这个陪伴应该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会让教育自然发生。 比如说,父母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睡前共读绘本和书籍、周末一起下棋打牌玩家庭游戏。平时没时间的话,可以安排周末一起爬山、逛公园等。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有底线。底线指的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必须按时回家。 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设置不同的底线,可以在每年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个阶段的底线,并且充分说明理由。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过多做纪律方面的要求了。不能再这也说“不”,那也说“不”,这会让孩子不知道到底可以做什么,变得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创新了。 底线要求没达到时可以稍有惩戒,比如蔬菜吃不完不能吃肉、完不成作业不能玩玩具等。
父母是孩子的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如果总用权力压制孩子,就算“赢了”,也不能真正“赢得”孩子,做不到让孩子真正理解而且信任父母。 父母应该多用规则。规则跟底线是不同的。底线是有强制性的,规则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同样,规则制定好之后,就不能再随意无休止对孩子提各种要求了。 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要做到和善而坚定。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 如果孩子还小,不要一次确定过多规则,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需要长期培养。父母常常孩子一哭一撒娇就心软了,没能把好习惯坚持下去。 要坚持好的习惯,需要给孩子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比较容易一步步往上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培养阅读习惯,可以先从让孩子出门的时候包里背一本喜欢的书开始,这会给他一个暗示,就是一个脚手架。培养吃蔬菜的习惯,不要一次把所有饭菜摆上桌,先把必须吃但通常不喜欢吃的端上饭桌,让他在食欲比较好的时候先吃完蔬菜。培养睡觉的习惯可以先规定好作息时间,安排睡前15分钟亲子共读,时间一到马上读书,读完孩子一般就能准点睡觉了。
孩子的成长是个渐进的过程,急不来。孩子刚开始做不好事情的时候,不要指责他,也不要马上代替他,他慢慢会越做越好的。 比如让孩子整理房间,可以先给孩子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操作方法。这就是一个脚手架,有了这个他就知道该如何一步步进行了。 培养阅读习惯,不可能直接从绘本跨越到文字阅读,中间需要有一个“桥梁”。父母可以购买一些 “桥梁书”,也就是带插画的文字书,让孩子一步步过渡。
父母很容易批评多过表扬。如果认为孩子没什么好表扬的,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 父母应该培养随时鼓励孩子的习惯。让孩子通过鼓励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这些好的行为就可以慢慢固化为他的习惯和闪光点。 单纯的批评往往是没用的,父母要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因,找到改进方法。 比如上学迟到时候因为赖床,赖床是因为前一晚睡晚了,那按时睡觉就能解决问题了。鼓励和反思一定要对事不对人。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潜能,但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父母发现孩子身上有一些短板时,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他其他的天赋。转移视线并不等于放弃,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 比如数学不好的孩子,可能在艺术方面有优势;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以尝试舞蹈绘画合唱等其他门类。父母要做的是激励孩子,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有时孩子犯错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孩子喜欢打架斗殴,可能是因为缺少体育活动的场所器具和时间,不见得就是孩子坏。 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有资源的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和热爱生活。 比如希望孩子不看低俗的动画片,父母可以帮着找一些健康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再提供好一点的观看条件。
这指的是润滑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孩子常常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而老师也常常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反过来喜欢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 父母可以主动去促进这个良性循环。对于孩子不认可的老师,父母可以反复想办法找到老师身上让孩子认可的点,这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 同样,父母也要想办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都要及时传递给孩子。这样两头传递好消息,可以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当老师跟父母说孩子的缺点时,一定不能照搬全说,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当父母和孩子产生冲突时,心情难免不好。父母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会越重。孩子情绪不好时,会屏蔽所有父母对他的教育。 发生冲突时,父母要先冷静下来,再来处理孩子的情绪。比如可以让孩子倾诉或者大哭,或者一个人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等他情绪平息后再跟他交谈。 在交谈时,注意全神贯注倾听而不打断;可以通过复述孩子的话作为回应;同时思考孩子情绪发生的底层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时间。交谈过后,相信孩子会冷静思考。
文章来源于求是心理咨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