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对话一位家长 关于家庭教育的种种 经验与教训 反思与改变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清清老师有双重身份,她既是一个高中生的妈妈,也是一名中学老师,本人教育硕士毕业,高级教师,但是她的孩子极度厌学,最后不得不休学。 老师为什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清清老师观察身边的例子,发现休学的孩子中教师子女特别多,她认为“老师们平时看惯了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容易拿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回到家里,还是当老师,不会切换角色,不会感受到孩子作为人真正的需求,只是划定N个目标,让孩子去追赶、去达到,达不到的时候也没有像对待学校的学生一样好好鼓励,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粗暴地批评”。 高标准要求+不断打击,清清老师的儿子终于扛不住了。 就在孩子刚刚休学的时候,清清老师结识了我们“少年大不同”平台,正巧听了我和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张彩云老师的线上直播课“把孩子养亲了,再谈教育”,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在对抗问题,一直在想纠正孩子的习惯,而不是改变自己的亲子关系。 紧跟着,她连续上了三期少年大不同“家长成长营”,潜移默化的改变发生了…… 家长回声 No.20 清清老师/儿子高二/上海
1 如果你的孩子目前处于厌学和休学的状态,我给你的第一条建议是:先不要强行逼他进课堂,先自我反思:为啥是我家孩子这样? 你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班级,学校布置一样的作业,一样的老师授课,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正常上学的,如果我们家的孩子心理状态出现问题,那肯定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先反思自己的育儿理念。 我们孩子刚进初中就遇到了非常鸡血的班主任,教语文,英语老师也很鸡血。语数外三大门学科难度本来就提高了,孩子又一下子遇到了两个这么鸡血的老师,可想而知孩子的学习压力有多大。 六年级第一周的作业,就要他们回家刷上海中考一模卷,孩子回家非常累,每天作业都做到晚上十一二点,早上起不来,每天都缺觉,成绩也下滑了。 我们家长没有站在他那边同情他,而是觉得成绩下来,就安排他周末语数英都补课,而且这些补课班也是我们家长自己考察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 本来他数学很好不需要补课的,但是我们担心他被别人超过,还是给他报了。他尽管反对了,想停下来,我们就给他讲道理,让他不得不继续。 现在想起来当时就是没有理解他的苦,本来周末就应该好好吃饭、好好补觉,但是他周末一直疲于奔波在补课班的路上,所以他能量值越来越低,就厌学了,后来慢慢休学了。 2 我在他经常请假不去学校的时候,最开始也是让其他人来劝他进教室,但是只能管一次,这不是长久之计。 我的朋友正好有陈默老师工作室的微信,我约到了一次面对面的咨询机会,那次是全家三口一起去咨询的,我们夫妻请假去的,孩子当时已经在家不去学校了。 陈默老师第一句话就指出要害:为啥是你们家孩子没有能量去学校,其他的四十个孩子基本都正常对吧,那你们先反省你们家怎么啦?你在家是老师还是妈妈? 这两个问题一下惊醒了我。我一直都是抱怨他的老师,把孩子的休学问题归因到老师身上,而没有思考自身的问题。当孩子刚刚进入新的学校,需要时间适应,需要父母给予安慰的时候,我有没有给孩子助力,给他疏解压力呢?我并没有,我没有当孩子的减压阀。 经过反思我明白了一点,孩子是替家长生病了。 当然要明白这一点对于初学家庭教育的家长有点难度,他们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不肯去学校,我好吃好喝地给他,我给他讲道理是为了他好。我想说,我们家长的这个观念要先转变,是我们家庭孕育孩子的土壤坏了,所以是我们家孩子出问题。而班级其他的孩子,面临同样的学校大环境,但是家庭的小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怪孩子,要有“孩子是替家长生病了”这样的理念,这样就可能避免二次伤害孩子,就可以心悦诚服地来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了。 3 当我有了这个认知,观念发生了改变,知道是自己家庭出了问题,那我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当诊疗师,对照那些课程和专家书里写的,反思自己曾经的行为: 孩子的周末比平时还忙,赶各个兴趣班或者语数英的补课班,而且这些大多是我们觉得他需要,而不是孩子共同参与筛选的班级。夫妻对待孩子的考试非常在意,经常回家问班级第一是谁,他有没有超过某某同学,把班级当成一个竞赛场,把考试当做对孩子近期学习KPI的考察,这样孩子当然惧怕考试和排名了,碰到考试就会紧张,可能紧张到会的也记不清了,那么考试大概率会很不稳定,那考差了你们可能不会有好脸色,或者即使啥也不说但是家里弥漫着紧张的氛围,餐桌上讨论的都是考试题目难不难啊,哪个同学进步了啊,这些都是告诉孩子:要想获得妈妈的爱,就只有努力考上游。 我孩子以前就说过,小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用的是等等第制,只有ABCD,我没有问他第几名,但是我会问他某某同学多少分,你比他高还是低?初中的时候,我经常拿着他的成绩做电子表格,他爸爸还制作了折线图,比较他的变化趋势,这就和公司比较绩效一样了。这样孩子就知道父母期待他是成绩最好的孩子,成绩不好就会有好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就容易有“不优秀不配活”的理念,这个理念到后来你想拔也得需要很大的力气了。 明确了是自己家庭环境出问题了,现在最先能改变的当然是我们父母自己了,所谓谁痛苦,谁先改变。 每次谈到谁痛苦谁改变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提出异议:我觉得我老公的问题更大,我觉得我婆婆插手得太多了,这些人不来学习改变,凭啥我先改变,我觉得我的问题是最少的。 但是现在家里秩序乱了,有的家庭甚至一团乱麻了,这个时候你指着他们让他们先改变,可能吗?有觉知才有动力去改变对吧!通过学习,看到了正常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怎么样的,你想拥有这样的家庭氛围,你就有了目标和动力,你就会持续地学习去改变了。 我们经常讲孩子的内驱力是他学习的源泉,那我们家长学习也需要内驱力。你痛苦,你看到了幸福家庭是什么样的,你有目标和动力,你的内驱力就有了,你就可能是你家的救世主,帮助大家一起改变的人了。 4 现在回到我家的情况,我家我最痛苦,所以我先改变。后面我就加了“少年大不同”公众号,而且经常听上面的直播。 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主题是“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那次直播由陈瑜老师主持,张彩云老师主讲。两位老师提到我们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否则孩子会关上房门,继而关上心门,让我明白了“好的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这个理论,于是我们就把“修复亲子关系”作为第一要义。 我在这个直播平台买了陈瑜老师的书,还认识了张彩云老师。我后来报名了陈瑜老师和张彩云老师合作的线上家长成长营课程,我陆续参加了三期、第四期、第五期和第七期家长营。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如果我第一期已经知道理论了,为啥你还要继续报?我觉得是自己当时看了不少的书,但是我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说明我的认知还有待提高,我需要持续的输入才能做到输出,我需要沉浸式学习的环境。 我在成长营每次都积极提问和回答老师的练习,并且把张老师的答疑都及时保存到文本文件里面了,当我后期情绪不稳定时,我就经常回看这些记录。还有老师们提到的一些电影和书籍,我都买了或者下载来看了,我觉得这连续三个月的输入改变了我的认知。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改变,我儿子那边也愿意去找心理老师咨询了。因为当时去咨询了一次,老师说出来他的心声,他就不反感第二次第三次去咨询了。我们每次都抱着你去述说你的想法,我和爸爸去按照老师的说法进行改进。 我们差不多去了四五次的时候,正好有假期可以旅游了,老师建议孩子去一个温暖的地方过冬,说阳光、沙滩、海浪对我们家疗愈比较好,我们就一起讨论去哪,回家后我们商定去三亚。这次旅行后孩子变得开朗了许多。 接着是下一个学期马上开学,孩子说想去上学的。开学前一天他早上7点就来我房间找我,我还没有起来,我说明天才开学啊。我心里还很开心,认为孩子真的愿意复学了。可惜第二天他起不来,我喊了两次,他没有动,我没有催他、逼他,就自己去上班了。 后面一周他的情绪都变得很低落,我内心也有过失落,但是看他这样我更心疼,我觉得他是想去但是实在没有能量去,我现在能看到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和这些现状的原因了。 后来他就日夜颠倒地在家待了三个月左右,这个阶段可能就是心理老师说的退行,就是退回到他觉得安全的阶段,可能是幼儿期三四岁的阶段,也可能是婴儿期,就是一两岁的阶段。 我们这期间也去咨询过四五次,但是他有时候起不来,那我们夫妻自己去,我和他爸爸还是持续地去老师那儿咨询。我们先疗愈我们自己,先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惯性思维。慢慢地,儿子发现我们没有责备他不去学校,还是经常给他买各种好吃的,他就慢慢又和我们互动多了起来,就一步步愿意走出家门和我们购物、聚餐了。我看到了自身学习的力量,也更坚定了学习这条路还得继续走下去的理念。 我再归纳一下,我觉得需要有个理念:谁最痛苦谁先改变,不要先试图改变别人。然后找到好的领路人,带着自己改变,比如我找了张彩云老师和陈瑜老师这个团队,找了相关的课程和书籍学习,足够的输入才能有输出,也就是一个量变的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从“知道”到“做到”,将理论付诸实践,遇到问题不会再用之前的语言习惯指责或者抱怨,而是用良好的沟通和平和的情绪来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于 少年大不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