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在国外做小开发颇有成就的小伙伴聊天,说到国内外的投资市场及房产现状,对比起来很感叹。 事实上,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重视投资与资产的。投资有罪、仇视资产的社会是极少的。 而且,“农业--工业-投资”这样的递进发展,也是每个正常社会的共同点。如果经过了工业化阶段,创造了大量剩余,此时投资就必然崛起,余钱的使命就是通过投资促进资源更有价值的配置。 此时如果突然间打压投资,甚至不惜将社会运行模式命令化,那经济就只能倒流回去了。 当《社会越来越刚烈和硬化》,甚至于民间否定改开的想法开始扩散,那么对楼市来说,具象影响就是会改变房价的形成与评估模式,其震荡就会是基础性的。 因为命令式的模式,特别是斗争模式与商业模式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是以对别人坏的甚至是消灭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后者是以对别人好的方式来完成使命的。 所以商业族群一定是软弱的、妥协的,他们是以给更多钱的方式来争夺资源的,而前者则是以更低的价格来争夺资源。
现在的房价其实是超越了工业社会的、属于投资体系的商业评估结果,而不是GM式争夺的结果。这种商业化评估结果,默认的是房产被转移到了更具利用能力、更能体现房产价值的人手里的,而且评估的手段是金融化。 我以前解释过,说网络解决的是空间问题、金融解决的是时间问题,金融本质是一种跨越时间的资源调配方式,因此归入金融化语境中的价格评估,就会及其节约时间,所以自从正常进入到了投资阶段的楼市,就表现出房价暴涨暴跌才正常的现象。 如果经济模式不允许保留在本应待着投资阶段、强制去除本应具备的金融化属性,那就是倒退回去工业阶段,那么房价虽然不至于退回GM模式(GM时代不动产反而是最大的包袱),但也只能以工业模式去理解了。 在工业阶段的房价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属于缺乏金融化力量的经济增速匹配型的。也就是说,每年的经济增速基本与房价涨幅一致。 所以在工业化阶段,房地产专家特别好当,深圳在2006及其前十年,每年房价就是“稳中有升、涨幅10%”。而1996年之前,则属于来料加工阶段,不算正常的工业化阶段了。 所以,深圳的房价保持在8000的平均单价其实持续了十年的,只是很多人已经淡忘了这一切而已。深圳持续到2013年都可以算是工业化阶段,2014年开始则是深度金融化了。 如果强制剥离金融属性、打击投资力量,那就会让社会出现【豪宅有罪、美丽有罪】的怪异气息,让房地产从目前的投资阶段,退回工业化阶段,那就是强制要求房价倒退会2014~2015年,那时候的平均房价是3万! 从农业进化到工业,从工业进化到投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条道路。如果要顺利地再推动社会继续发展,则必须改为相信现在已经是“投资万岁”阶段的时候了。 事实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开始,为了发展工业化,大量人口急需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因此城市化必须先行。城市化其实就是用房地产的手段,搭建起一个以聚集为代表的高密度体系。 而很多人漠视了的是,房地产事实上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无论是道路、广场、学校、政府大楼这些公共房地产,还是住宅、商业、写字楼这些商品房地产,都是靠钱堆出来的。 因此需要筹集一波又一波的重大开发建设资金。这个资金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能够支付得起,前面不是说了嘛,房地产太过昂贵、昂贵到不加杠杆、不透支未来就根本拥有不起的地步! 房地产这个最昂贵的成本,其实只有房地产本身能够支付得起。 所以,社会在那个阶段就必须以土地为本位,释放海量的货币!而由于城市可以不断扩大,增量就可以不断覆盖前期成本,形成增量良性循环。 从199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上了“房瘾”,发现有问题就加大开发建设量就好,只要这样做就没有问题了。形成了“土地大量释放--货币海量释放--房产价值释放--覆盖前期成本--推高土地价格--推高货币供应--推高房产价格”的闭环。 这么高效的、足以覆盖一切问题的闭环,让我国驶上了快车道。这就是30年房瘾的详情,而且是从上到下、无一例外都有这个房瘾。 进入存量时代以后,房地产的重心不在于开发,而在于交易。只有交易才能改善房地产的过度沉淀,才能避免社会的失速,而鼓动社会流动性的渠道就会改变。 房地产开发是增量引擎,而以后呢,需要的则是流量风机。那么大家想想,现在流量风机更加高效的,已经不是楼市排序第一,而且楼市还是交易而非建设了,因为楼市的沉淀性实在太强了。
文章来源于 房地内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