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的。 不太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一次我拿卷子回去给我妈签名,我把卷子一扔就下楼去玩了,然后回来看到我妈在哭。 我妈觉得我没救了,小学那么简单就考40多分。 当然,现在我跟我妈提起这个事情,她是断然不承认自己当时哭了的。 但是因为小时候其实不太看到大人哭,所以我确信自己的记忆是没有错的。
我们先说结果好吧,让你们放心点,就是一个小学考40分的人,其实也可以做到学业上的成功。 结果就是一路从区重点初中考入市重点高中,再考到了华师大英语系。后面拿了全奖去的美国,毕业时候是优秀毕业生。
当然,我觉得现在我那么老了还拿当年的学校出来说事,有点没出息,但是我觉得我一直挺理解“资历普通”的学生的,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资历普通”的学生,甚至是个曾经的学渣吧。然后我逐渐明白了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也能学好了。
我到大了以后总结的是:人会被自己的成功所激励,无论这种成功是发生在哪方面。 我小时候语文语文不行,数学数学不行。
爸妈其实当时都没空管我们的,基本上属于粗放自主管理。
我们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我记得我有一天立下了奇特的志向——我要把英语好好学好,因为我数学和语文都比不过别人了。 后来就折腾了很久报各种班啊,买教材啥的。具体的请看这篇文章:我是怎么学会英文的1
结果就是英文确实好了。
在班里数一数二的水平,一直保持到大学。 关键是我开始对自己有信心了,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渣。我们班学霸还一直要来问我英语题目。这种学习上的信心是很可贵的,这点我在昨天的文章里也写了。
2. 积累和存疑的力量 你们看过我这篇文章:我是怎么学会英文的2 的小伙伴,一定记得,我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竺老师。其实即使遇到了一个像竺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也没有立刻让我变得无比强大。
是我上了很久的课以后,忽然有一天开窍的。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积累到了。 当时没有那么多辅助的工具,整理好的脉络,很多当时不懂的,或者似懂非懂的,只能一直盘旋在脑子里。
到某个点,忽然就自己想明白了。
这个想明白,和别人总结和整理好告诉你二级结论的想明白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你会瞬间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但是真的是得自己慢慢积累到量,同时慢慢琢磨。
我一直觉得现在我们给学生的太多,我们太着急把已经总结完的“捷径”教给学生。学生也是真的“没时间”去思考学科的逻辑,一直被推着走。 我们也不允许学生“存疑”,什么不会的,网上快点查一查,塞进去。甚至不用塞,把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都给你先讲了。学生提不出问题,也没有问题。
3. 搞定基础题,出奇迹 我数学是有名的差,我女儿看过我的高一学生手册,数学都是70多分,但是其实都是开根号*10的结果(懂的自然懂)。 我们是市重点,高手云集,所以大家都看不起“基础题”。老师上课也是默认大家基础题都会了,直接上难题了。
但是其实我这种人,基础题是完全不牢固的。 每次填空这些小题,我都要扣掉很多分数。当时完全不自知,觉得小题没啥,很简单,自己是粗心啥的。
后来班主任看我成绩实在不行,让我去一个老师这里补课,当时老师真的好,都是免费的。就是这个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把前面的基础题都做对,高考即使放弃最后一题的难题,分数也不会太难看。
我才意识到,忽视“小题”,是我这种学渣最大的错误。
最后我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前面小题我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全不错,或者只错一题。
稳定性这个绝对是要练的。
4. 上课要真的听懂 前面说到,数学老师上课只讲难题了,一节课一道题那种难题。
我这种学渣真的是听不懂的。 但是我一直安慰自己:没关系,我下课以后再看看,慢慢去搞会——其实我并没有。下课我就着急慌忙写作业去了,上课没懂的永远没懂。 第一次发现真的得懂,也是意外。
当时我们住校,晚上9点下了晚自习就得会宿舍。那时候搞解析几何,我们作业都做不完,于是我同宿舍的Ella约我早上4点去学校早自习,我们两个相互讨论,终于把前一天老师课上讲的题目给搞懂了。 其实这时候我才明白:这才是真正地搞懂!我要能够自己给自己把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都讲一遍,所有卡住的地方,都是我遗漏的知识点。
所以你看,我现在搞学生的很多方法,其实都是因为我当年学习不行而想出来的。
比如我让学生做回忆笔记——上课没听或者听了半拉的人,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比如我让学生回译——原句结构都没搞懂的,里面生词没背过的人,也是搞不出来的。
我深深知道,上课效率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文章来源于 顾乐婷Carrie的教育笔记。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