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可能有很多争议,因为在绝大部分课堂上,老师会鼓励孩子认真记笔记,有的还特意提醒准备黑红蓝3种笔甚至荧光笔,经常在群里晒出一些优秀笔记。
永远上不了优秀笔记榜的,家长难免脸上无光,难免想回去狠狠教育一顿自己家的娃,毕竟好的笔记代表了好的学习态度,态度不好,学习还想好? 但以过来人的眼光看,其实有时候不可一概而论。好笔记也许等于好态度,但好态度未必等于好成绩。 直说了,其实很多时候,过于美丽精致的笔记,代表的可能是假努力。
如上面这种,很多孩子这样子搞笔记,基本就是一种“玩儿”,类似于搞手账,弄得很漂亮。
也许记笔记的人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什么重点,但其实真的有必要搞这么花吗? 于是你听那边厢各种笔叮咣地拿起放下,笔帽噼啪地打开按上,孩子面带笑容埋头奋笔,搞得那叫一个热闹,学得那叫一个认真,然后老师第二天可能就表扬,家长孩子都高兴。
成绩出来吧,也还行,就是离那些拔尖的学霸差口气儿。家长郁闷却也不好多说,孩子作业都认认真真写的,然后还搞那么久笔记,够刻苦了,考不过别人也没办法啊! 我还想说是错题本,我看很多大咖都说需要弄,但你想想,学霸错不了几个,弄这个好像没必要?学渣越搞越多,多到写不过来看不过来,最终也用不上,还浪费好多时间。
笔记、错题本,不是说不应该搞,我觉得这些还是要有个度,否则很容易就陷入了“假努力”的怪圈。 1、语文、英语、历史等文科类,记好课堂笔记,平时多复习。 就是说文科的东西,其实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特别是语文、英语这两科语言类的,你说搁过去的人,天天读书,它自然水平就上去了,可现在的孩子,时间真的不够。 小学还好,课下多搞搞文言文,搞搞原版阅读,搞搞名著阅读,到了中学,你只能向课堂要效率,积累这件事最好就是课堂上做。 语文老师讲课文,字词义,成语解释,文言文解释,作家背景,英语老师讲拓展、短语搭配、固定词组……这个一方面认真听讲,走脑子走心,一方面落笔巩固字词。光听不写,最后都是白字先生。 语文的课堂笔记其实记在书上就好,勾画在词语旁边,复习的时候很方便。 英语的确实最好能搞个本子,但也没必要叮叮当当跟打翻了颜料铺一样,清晰好辨认就行了。 2、数学、物理这种纯理科,认真听课是最重要的,课后略微整理即可。 一个有理数,或者勾股定理啥的,有啥可长篇大论记的,明白了就行了呗。
当然数学、物理也有需要记的公式啊、定理啊、模型啊之类的,比如因式分解,比如三角函数,那可能一大堆需要背下来的东西。 但这种东西,简洁记核心内容,考前看看最好。像上图一样罗里吧嗦地记这么多,其实啥用没有,都是负功。 比较难一点的数学、物理课,下来确实要复盘,但不是让你把老师讲的再抄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把这些公式模型啥的,自己推一遍。唯有真正搞懂了,才不会陷入套路,做题才能举一反三。 课下整理笔记确实是个好习惯,但绝不能浪费过多时间。因为浪费了过多时间的后果就是,孩子干了这样干不完那样,天天熬到十一二点才写完作业。但老睡不好觉,第二天学习状态就会更糟。 真正的学霸都是高效率的,不会让时间脱离掌控,陷入恶循环。 是否过度,判断标准武断且简单,就是看孩子的笔记、思维导图、错题本啥的,是不是用了超过两种以上的颜色。 理论上一种黑笔一种红笔,足以勾画出想要的各种重点、核心,足以区分,大不了画个框框圈起来,或者打个三角,没有必要来回切换颜色,搞得美轮美奂。 当然了,孩子喜欢干,而且干的也是跟学习相关的事儿,你说咱们非得不让干,非得管人家,搞得无所适从,可能还会逆反——这个不合适。
反正尽量建议吧,让孩子明白,在学习中,理解最重要,效率最优先,该干的都干完了,然后你爱办报还是爱做手账,都可以自由搞。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情形,是孩子确实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但家长要求和期待又很高,孩子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这种方式去给家长看——我学得已经很努力了,别再说我了。 每天忙忙碌碌,点灯熬油,感动自己,感动他人,但其实知识都没有过脑子,始终停留在舒适区,这就是“假努力”。
1、有没有每天晚上强迫自己熬到一个点儿,觉得我比别人睡得晚了,我就努力了,我就胜利了?
2、有没有笔记漂亮得都可以出书可以展览了,但题目稍微灵活就不会做? 3、有没有学习装备武装到了牙齿,各种教辅各种本子各种笔各种夹子各种便签,每天整理得不亦乐乎? 4、有没有盯着学霸,人家干啥自己干啥,天天问别人的进度,然后就觉得赚到了。 5、有没有学了一点习就马上发朋友圈,隔两分钟就看一次谁点赞? 其实最好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理解类的东西努力用脑子思考,彻底弄懂;记忆类的东西落到笔头上,经常复习……如此,可以说是真努力。 当然我也没资格说这些,有的娃,假努力都不屑于给你表演——语文书,空白;英语书,空白;小四科,空白——说空白还不确切,画了不少千篇一律的小人头……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文章来源于莲妈读书。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