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磨蹭”,十个孩子九个都要“拖”! 可是有时候不一定是孩子拖拉磨蹭,也许是我们的方式不对。 那么,孩子具体都有哪些“拖拖不休”的表现以及家长需要如何应对和引导呢?下面就具体和弯道想小蒙一起来看看吧~ 有时候我们急赤白脸地催促,孩子不但没有“提速”,反而慢吞吞的,让人起急冒火,这是因为当家长催促时,孩子是被动接受指令,就会觉得父母催促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当然就会不着急不着慌的做事。 有时我们会站在成人的视角,认为孩子太磨蹭,总想催促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 殊不知,这样的催促,反而会打乱孩子做事的节奏。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2岁半到3岁左右,孩子才有了时间观念的模糊意识,到了6岁,大多数孩子仍然不认识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没有概念,7岁以后,才慢慢有了一点时间概念,所以,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长要求的时间是非常正常的。
家长们要怎么做
帮孩子建立时间知觉
虽然说6岁之前的孩子,大部分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但这不等于他们完全没有时间感知。 所以,家长需要帮孩子建立时间知觉,我们要想办法让时间,视觉化,感觉化。 她的儿子刚上学时,也因为磨蹭迟到,让她非常苦恼。后来,她送给孩子,一个带指针的儿童闹钟,尝试着教孩子认识时间,和孩子一起制作任务清单,把写作业、吃饭、起床,看动画片的时间都量化了,并且把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调好闹钟,做好这一切准备后,妈妈就肩负监督提醒的作用,告诉儿子“还有5分钟,我们就到写作业时间了”,“再有10分钟就要出门上学了”…… 这样,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时间概念就慢慢渗透到孩子深层意识里了——每次闹铃一响,妈妈会和孩子一起执行,闹铃再次响起,作业这项任务结束。如今,她的儿子已经是个,小小的时间管理达人。 生活中有时候家长,会一口气给孩子下达一连串的指令,这样做,孩子一下就蒙了,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拿孩子起床来说,我们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数到100,你要把,裤子、上衣、袜子都穿好哦”,等到孩子穿戴好。 再下达下一个指令:“我们要挤牙膏刷牙了,刷完牙记得洗脸擦香香哦”。 一步步分解指令,而不是“连珠炮”般催“快一点,要迟到了”。 通常很多情况下,父母喜欢做“包办型教育”,孩子做什么说什么基本都要看父母的眼色,很多时候,孩子生怕说错一个字,做错一个表情…… 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能够有空间表达自己,发现自己,然后能够在更自然的环境中成长。 比如我们计划出门旅行,从挑选目的地到路线,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给与孩子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准备物品,自己决定参加哪些项目,在孩子自主的过程中,也许会遭遇失败,也许有失落。 这种情况下,由于父母放开手,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自己动手尝试,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尽可能多的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为自己负责。 不用催,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因为主导权在TA手中,孩子必须自我驱动执行,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文章来源于 弯道成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