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高度,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妈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不说
1.不说埋怨爸爸的话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妈妈在孩子面前埋怨爸爸时,会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孩子可能会对家庭产生负面的认知,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婚姻观和人际关系。例如,妈妈经常抱怨爸爸不顾家、不帮忙做家务,孩子会觉得家庭充满了矛盾,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可能在内心深处对婚姻产生恐惧和不信任。
妈妈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维护爸爸的形象,即使有矛盾,也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与爸爸私下沟通解决。可以多在孩子面前提及爸爸的优点和为家庭做出的努力,如 “爸爸每天工作很辛苦,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稳定。
2.不说打击孩子的话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一颗娇嫩的幼苗,需要精心呵护。打击孩子的话,如 “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做不好,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 等,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自卑、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长期接受负面评价的孩子,往往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极大的抑制。例如,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妈妈如果说 “你看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呢”,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如别人,从而失去努力学习的动力。
妈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激励孩子,比如 “宝贝,虽然这次你没考好,但是你在这道题上的解题思路很独特,说明你很聪明,只要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更好。” 尊重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断进步。
3、不说哭穷的话。
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会让孩子产生匮乏感和自卑感。孩子可能会因为觉得家里穷而不敢有正常的消费需求,甚至在与同学交往中变得敏感、孤僻。例如,妈妈总是说 “家里没钱,这个不能买,那个也不能买”,孩子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面对一些机会时,也可能因为害怕花钱而不敢争取。这种贫穷思维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妈妈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并传递给孩子。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家庭支出,在满足孩子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他们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同时,不要过分强调金钱的匮乏,而是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美好事物,如亲情、友情、知识等。
三不帮
1.不帮学习的忙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过度帮助孩子学习,如直接告诉孩子作业答案、代替孩子思考问题等,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孩子在做数学题时遇到困难,妈妈如果直接把解题步骤告诉孩子,孩子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还是不会做,而且会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方法,如如何预习、复习,如何做笔记等。当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时,鼓励他们自己思考,或者引导他们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不帮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妈妈总是包办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如穿衣、洗漱、整理书包等,孩子会变得懒惰、依赖,缺乏责任感。例如,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己穿衣的能力,但妈妈因为担心孩子穿得慢或者穿不好,总是帮孩子穿,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照顾自己,长大后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也会不知所措。
妈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合他们的事情。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等,在孩子完成后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不帮孩子能自己拿主意的事
孩子需要学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这是培养他们独立人格和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妈妈总是替孩子拿主意,孩子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以独立面对选择和决策。例如,孩子在选择兴趣班时,妈妈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直接替孩子报名,孩子可能会对兴趣班产生抵触情绪,也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妈妈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比如,在选择周末活动时,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去公园玩还是去图书馆看书,让孩子在决策过程中学会权衡利弊,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不惯
1.不惯没有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成长,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如果对孩子的任性、无礼等行为不加以管教,孩子会变得目中无人、自私自利,难以适应社会规范。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跑乱跳,如果妈妈不及时制止并教育,孩子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长大后可能会因为不遵守社会规则而受到惩罚。
妈妈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严格执行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如批评教育、减少娱乐时间等,让孩子明白违反规则是要承担后果的。同时,妈妈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2.不惯好吃懒做勤劳是一种美德,而好吃懒做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律和责任感,难以取得成就。如果妈妈总是迁就孩子的懒惰行为,如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拖延行为放任不管等,孩子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学习和工作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孩子总是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不愿意帮忙收拾碗筷,妈妈如果不督促孩子改正,孩子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懒惰,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妈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如扫地、擦桌子、洗碗等。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同时,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延和懒惰行为。
3.不惯撒泼耍赖
孩子撒泼耍赖往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妈妈妥协退让,孩子会认为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从而变本加厉。这不仅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氛围,还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例如,孩子在商场里看到一个玩具非要买,妈妈不同意就躺在地上哭闹,妈妈如果因为心疼孩子或者怕丢人而妥协,孩子下次还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孩子撒泼耍赖时,妈妈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不理会孩子,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和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能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但只要我们秉持着 “三不说,三不帮,三不惯” 的原则,
用心去呵护、引导孩子,就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充满爱与智慧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让我们用大格局的胸怀和行动,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见证他们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文章来源于 优秀孩子养成记。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