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寓学习于游戏”的思想,认为早期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 杜威也认为,要将游戏纳入课程,让孩子建立经验和知识的连接,实现“做中学”。 教育要是有意识地学学游戏的进阶方式,说不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
即时反馈,即时满足。玩家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马上就能得到金币、经验值或者新装备,大脑中就能产生被誉为“快乐分子”的多巴胺。 在教育里,家长要是能及时给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点个赞,或是给个小奖励,那孩子的积极性肯定蹭蹭往上涨。 比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家长可以给一个小贴纸,集满一定数量就能兑换喜欢的礼物。 这就像游戏里的奖励机制,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有回报,学习动力自然更足。 知名校长陈钱林在著作《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中提到的“集满100个好”就属于这种原理。
三
再说说游戏的关卡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提升。 学校里的课程设置,编者已经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先安排基础简单的内容,让孩子轻松入门,建立自信。 就像数学学习,先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等孩子掌握得稳稳当当,再引入复杂的方程、函数。 好的教材编排会比较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易到难,迈出一小步,跳一跳能摘到。 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孩子不会觉得压力太大,反而能在不断挑战中提升自己。 但是,现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个叫“赶进度”的东西,全班要统一推进,慢了,教学任务会完成不了,快了,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吃不消。 所以,学习进展慢、落在后面的孩子和学习超前、觉得老师讲太浅的孩子,家长就得根据节奏,考虑其他的途径,来个补差或培优。
四
有的负责准备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分析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
游戏玩家之所以能全身心投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 无论是通关某个关卡,还是获得某个成就,目标都清晰可见。 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本周要掌握哪些知识点,通过做哪些练习题来巩固,期中期末各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 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更有方向感,学习也会更有动力。 并且,小目标没有达成,就像游戏一样,可以重来,直至达成,到下一关。
六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和他的团队以学习科学和游戏化学习为研究主线,他认为,游戏能够为孩子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更有趣味。 教育实践中,结合游戏的理念,通过即时反馈、合理的关卡设计、有效的社交互动以及明确的目标设定,的确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 有些学校、有些家庭借鉴游戏的进阶方式,比如开展成长树、星卡奖励、过关盖章等活动,甚至将知识内容融合到电子游戏中,让孩子边玩边学,也获得了成功。 让我们一起探索教育与游戏进阶方式完美融合,为孩子们创造出更精彩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像游戏玩家一样,寓学于乐,尽情探索、不断升级,收获满满的成长与进步。 文章来源于 教育本色。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