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轻人已经过上了预制生活,预制年夜饭,预制朋友圈,预制孕妇照,有能理解的,也有些让我这个老登无法理解的。
在预制无处不在的时代,我发现孩子也被预制,无形地被伤害着。
朋友问我,孩子非常喜欢做手工,喜欢非遗,刚刚体验了掐丝珐琅,还有没有类似的非遗手作推荐呀? 我说好棒啊,这么小就能体验掐丝珐琅,我也很喜欢掐丝珐琅,立马来精神了:“她用铜丝掐的吗?烧铜丝变黑的时候,他一定很好奇吧?这么小能用硫酸洗铜丝吗?最后打磨应该也挺费劲的吧?”
大学上这个课的时候,那可是持续了半个学期(每周都有半个下午,记不太清了)。抛开设计环节不说,制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铜丝烧过头了,烧的量不够;捋丝不够平,缠一起了;底釉没整好,烧的时候掐丝掉了……不同釉料的特质不同,想着红蓝渐变,结果黑了,我记得是熔点不同。
不同阶段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都不一样,所以每次把作品往炉子送的时候,真的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不知道出来的到底成不成。
大家看着彼此不断花式犯错,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尽力弥补。最后,我的作品跟我的设计图,可以说是一个买家秀,一个是卖家秀。但是,完全不影响我的那种获得感。如果不是当时犯了那么多错,对了,衣服还被硫酸烧个小洞,我怎么会在十几年后,还依然清楚地记着这些过程和细节。
我说“那这……这不就是填色游戏吗,跟掐丝珐琅有啥关系啊?换个材质而已啊”。 ▲毫无审美的填色游戏
我点开某点评 App 搜了一下,几百块钱体验一次掐丝珐琅,第一步从店家那选 1 张图片,现成的金属丝,很容易黏上的底板,配好色的釉料。填完料之后,等两天来取就行了。烧?不存在的。
不得不说,商业上很成功,降低操作门槛,丝掐了,料填了,成品出片,适合发圈,客户满意。逻辑跟预制菜一样,人人都能靠微波炉成为大厨,人人都是掐丝珐琅的非遗传承人。
听说某机构宣传语改成:“零基础30分钟完成非遗作品”,家长付费率提升40%。
弄个预制菜图个便捷,这种预制非遗手作图啥?图个即时反馈?让孩子马上就获得了“我成功了”的满足感?能让孩子更自信?还是让孩子扩大了视野?恐怕背后的弊更大于这些利吧。
国内外很多研究实验都证明,使用预制材料包的孩子,3 个月之后再次回访,65%-85% 的孩子会机械地询问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更关注说明书和流程本身。而接触原始材料,过程自由组合的孩子,更关注材料和创作本身,58%-65% 的孩子能创造出新的结构。
预制好的材料,配上过度简化的流程,让孩子在做东西的过程中,不成功都难。这种无需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伪成就感”拉高了心理阈值。就是说,孩子一旦习惯了这些非常容易获得的成就感的事,他们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觉得事情都应该是“简单的”、“容易完成的”。
一旦遇到真正需要努力、坚持和时间投入的挑战(如学习复杂的技能、面对学业或工作上的困难),他们可能会因缺乏耐心和抗挫折能力,而选择逃避或放弃。虚假的自信,不堪一击。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从不在于最终的成品,更在于制作过程中的技艺、耐心、文化积淀。过度简化的流程,和接近半成品的材料,让孩子只关注成果的表面呈现,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深度。
再说,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也需要注入新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进行迭代和创新。
记得我们当时做的都是平面的掐丝珐琅,大家就会好奇问老师,那些花瓶都是竖着的,如何填这些沙子般的釉料?是不是要添加别的东西,添加什么?釉料渐变跟颜料渐变,多了一层烧制,如何让熔点接近,避免黑色出现?这么费眼睛的事,机器能帮助完成多少?……
如果不在每一个环节亲自体验、犯错和反思,谈何了解呢?看到的都是非真实的东西,谈何视野呢?
◎ 辨识哪些是预制课程,预制材料包。当孩子要材料的时候,是不是鼓励孩子在现有的材料里找,或者在大自然里找。即使不得不买,也要注意给孩子留出自主发挥的部分,比如雪糕棒,只买原色的,把涂色权利交给孩子。
◎ 带孩子了解真正的做法和流程,建立“简化版”与“完整版”的认知链接,破除一些想当然。
◎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允许失败。在科技加持下,很多工艺已经相当完善,失败率极低的今天,有些手工艺课会刻意给孩子挖些坑,比如有的陶艺课,会故意提供易裂的黏土,让孩子修复,理解不完美之美,以及探索如何进一步接近成功。
◎ 尊重孩子发展规律,让孩子接触真正适合他们年龄的传统工艺,而不是简化高级技艺,让孩子过早接触。
AI 的加持下,更是让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能躬身入局的人,定是比“我懂”的人更具有竞争力。
文章来源于 一土全村,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