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就是儿子大了就得和母亲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再过度依赖母亲,而女儿大了之后,却不必避开父亲。
儿子、女儿究竟该怎么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俗话说,儿女是父母感情的润滑剂,也是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众多的感情关系中,只有父母对儿女的这种亲情是最纯粹的,他们可以忘却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出来。 如今,一些专家对于亲子关系也提出了“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的说法,这其中是有什么科学道理的呢! 为什么儿大要避母? 我们先说一下,在当代社会的大环境之下,有一种男性非常不受大众欢迎,甚至还被很多人所嫌弃,这种人就算是成年之后也像一个“寄生虫”或者“巨婴”一样依赖着自己的妈妈,没有任何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这种男人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因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妈宝男”。
仔细想一想,之所以有“妈宝男”的产生,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过多的参与,甚至在生活起居上都对他过多干涉而造成的。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保护能力比较差,需要和母亲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无微不至的母爱,才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需要学会放手,这样才能够培育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朦胧意识,专家们认为这个时候母亲要尽早的让他开始独立生活。因为过早的认识到两性之间的不同,会使儿子从心理和身体发育上比同龄人更快一些,容易性早熟,对他们身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小觑的。 而且母亲总是想事无巨细的关心孩子,这样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利的,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懦弱,缺乏独立性,变得软弱,没有主见。 “儿大不避母”,影响的不止是孩子的事业,还关系到孩子的婚恋生活。将来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妈妈也会努力的找存在感,试图把控孩子,容易影响伤害到孩子的家庭生活。 所以说,妈妈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懂得适当的回避,一定要培养男孩子独当一面的能力以及勇气,这样对于男孩子的成长来说才是最可贵的。 其实这谈到这一点的时候,很多的人可能都不太认同,这是因为毕竟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开始发育,而且与父亲之间肯定是。可能有过多的亲密接触,这个时候也应该学会避嫌才可以,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在这里芽芽妈需要强调一下,这个指的是在情感等方面,而不是在生理上。 父亲是女儿人生中的第一位异性,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家庭中父女关系亲密的家庭,女孩更懂得如何和异性相处,对于孩子的婚恋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比一下,“父爱缺失”的女孩就很可能会碰到渣男,因为她没有体验过来自父亲的爱,在长大以后寻找幸福的时候就容易迷失方向。
“女大不用避父”这句话是出发的角度就是父亲与女儿的心理上的依恋。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孩在生活中经常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而世界上第一个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感的男性就是父亲。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还表现在女性气质的培养上。女性气质的培养是女性一生的工程,但在早期,与父亲的沟通是否顺畅会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父亲应经常表现出欣赏女儿的态度,例如当女儿注视自己的时候,要报以微笑或眼神回应;当注意到女儿换了新发型、新衣服时,应及时加以评点和赞赏。这样一来,女儿就会备受鼓舞。 父亲爱女儿,才能让她有底气、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人生,才能让她们学会更好的爱自己。 但是为了树立孩子的性别意识,在生理上我们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当然上面说的情况,“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并不是说妈妈就要完全在儿子的成长中缺席,或者父亲就要无时无刻不和女儿保持距离。 芽芽妈只是想表达,在多数情况下这样做会更好,而这其中的度也要求父母们自己把握好,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文章来源于孕妈学堂,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