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身上总有那些屡教不改的“坏毛病”? 痴迷游戏、不写作业、上课说话…… 你发现没?孩子之前好像明明没有这些问题,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却突然开始有了这些漏陋习。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坏习惯,不是突然出现的,很多时候,是“学”来的。
01. 可怕的“羊群效应”
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被称作从众效应,指的是在群体中,人们时常会逐渐产生和其他人相似的行为。 这一点,在班级中,尤为明显: 起初只有一个孩子不写作业, 后来,越来越多学生开始不写; 起初班里没几个人玩游戏,渐渐地, 所有孩子都开始玩,并且放学还要约定“开黑”; 起初上课说话的人很少,后来一上课, 班里乱成一锅粥,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 羊群效应,在班级中尤其明显—— 很多孩子并没有自主分辨能力, “从众”是他们进行群体认同的唯一途径。 而这一现象又让很多家长苦恼: 不让孩子“从众”,怕他被孤立;让他“从众”,又怕他学坏。
当孩子陷入“羊群效应”,相应的,班里同学身上的坏毛病, 自然而然的边被“平移”到了孩子身上。 那些看似莫名其妙出现的“坏毛病”,实则都有迹可循。
02. 破除“羊群效应”, 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从众”?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孩子又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 因此,在他们的很多选择,更多不是出自理性的分析, 而是本能的判断—— 在人类的本能中,融入集体, 是一种获得安全感、认同感最有效的凡方式。 而对于孩子而言,班级,便是他们生活的主要集体。 故而,要破除羊群效应,首先要做的,就是“祛魅”。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游戏? 只是因为游戏好玩?
但游戏也是分类型的,有些单机游戏不仅不易上瘾, 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更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孩子之所以痴迷游戏,根本原因是将“大多数人”都在做的,当成了对的。 这时候,我们更要给孩子讲清其中的利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可以趁这个时候,让他明白,自我判断的重要性。 其次要清楚,为什么你的管教孩子不听。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也有给孩子分析利弊,为什么孩子不听呢? 要明白,相较于班级,家庭同样也是一种集体, 为什么孩子更倾向于学校内的集体而非家庭? 第一,家庭中同龄人较少——大人找大人,小孩找小孩,这很好理解。 第二,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远大于在家庭中的时间。 第三,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倾注都不足,这点尤其体现在父亲身上。 这三点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既定的现实,家长们没有办法,但第三点,贼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你对孩子缺乏关注,孩子的世界, 自然会用其他群体,占据你空缺出来的位置。 而班级,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 这就导致一种现象——明明身为家长的我们更关心孩子,也更成熟、理性,可孩子却更愿意听老师,甚至身边同龄人的话。 而想做到这件事,需要的,无非是“用心”。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记住: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 唯有付出时间、精力。 所谓教育,从来不是方法论,而是用爱浇灌、用心滋养。
文章来源于贼娃,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