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突然发现,羊群效应是班级最可怕的存在

2025-4-11 17:39:05 2731 0

[复制链接]
笑意浅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5-4-11 17:39:05 |阅读模式

笑意浅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5-4-11 17:39:05

51b12997e5b03055ef12ddf84b4b541f.jpeg cdff2caffe8aca2738087526ba0e5d9c.png
为什么你的孩子,身上总有那些屡教不改的“坏毛病”?
痴迷游戏、不写作业、上课说话……
你发现没?孩子之前好像明明没有这些问题,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却突然开始有了这些漏陋习。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坏习惯,不是突然出现的,很多时候,是“学”来的。
161ba868f16921b9dcd88ec2da93f919.png
01.
可怕的“羊群效应”

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被称作从众效应,指的是在群体中,人们时常会逐渐产生和其他人相似的行为。
这一点,在班级中,尤为明显:
起初只有一个孩子不写作业,
后来,越来越多学生开始不写;
起初班里没几个人玩游戏,渐渐地,
所有孩子都开始玩,并且放学还要约定“开黑”;
起初上课说话的人很少,后来一上课,
班里乱成一锅粥,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
羊群效应,在班级中尤其明显——
很多孩子并没有自主分辨能力,
“从众”是他们进行群体认同的唯一途径。
而这一现象又让很多家长苦恼:
不让孩子“从众”,怕他被孤立;让他“从众”,又怕他学坏。

c7dbfd079c16a6730f580626f7a8f0dd.png

当孩子陷入“羊群效应”,相应的,班里同学身上的坏毛病,
自然而然的边被“平移”到了孩子身上。
那些看似莫名其妙出现的“坏毛病”,实则都有迹可循。

2105cef5dc51377a3227e41e09a5b113.png
02.
破除“羊群效应”,
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从众”?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孩子又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
因此,在他们的很多选择,更多不是出自理性的分析,
而是本能的判断——
在人类的本能中,融入集体,
是一种获得安全感、认同感最有效的凡方式。
而对于孩子而言,班级,便是他们生活的主要集体。
故而,要破除羊群效应,首先要做的,就是“祛魅”。

0f304b8141acbe0ea2578d869811b230.png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游戏?
只是因为游戏好玩?

但游戏也是分类型的,有些单机游戏不仅不易上瘾,
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更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孩子之所以痴迷游戏,根本原因是将“大多数人”都在做的,当成了对的。
这时候,我们更要给孩子讲清其中的利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可以趁这个时候,让他明白,自我判断的重要性。
其次要清楚,为什么你的管教孩子不听。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也有给孩子分析利弊,为什么孩子不听呢?
要明白,相较于班级,家庭同样也是一种集体,
为什么孩子更倾向于学校内的集体而非家庭?
第一,家庭中同龄人较少——大人找大人,小孩找小孩,这很好理解。
第二,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远大于在家庭中的时间。
第三,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倾注都不足,这点尤其体现在父亲身上。
这三点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既定的现实,家长们没有办法,但第三点,贼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你对孩子缺乏关注,孩子的世界,
自然会用其他群体,占据你空缺出来的位置。
而班级,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
这就导致一种现象——明明身为家长的我们更关心孩子,也更成熟、理性,可孩子却更愿意听老师,甚至身边同龄人的话。
而想做到这件事,需要的,无非是“用心”。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记住: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
唯有付出时间、精力。
所谓教育,从来不是方法论,而是用爱浇灌、用心滋养。
e090b7d91b61a455cb5a6b5069430f3c.png
文章来源于贼娃,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新手路上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7

帖子7

积分46

图文推荐

  • 街头开了20年的花甲粉小摊 12块钱满满一碗

    一、话梅菠萝冰 原料准备 1:水:800g 2.白糖:

  • 豆腐的7道家常菜做法,经济实惠,一学就会

    豆腐是家里餐桌上经常食用的豆制品,物美价廉,经

  • 人少、景美、不涨价……周末跨省游可太香了

    从牛仔上了初中之后,作业、做题以及“社交”活动

  • 青甘大环线:对比100条旅游线路后,为何说

    多人心中,串联青海与甘肃的青甘大环线,只是一条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