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东篇:岭南时光机,在德庆,遇见旧光阴!

4 天前 352 0

[复制链接]
温孰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4 天前 |阅读模式

温孰 未绑定微信 楼主

4 天前


在广东版图的西边,西江像条碧绿的绸带,慢悠悠地绕出个叫“德庆”的小城。这地方有意思得很,老辈人说它“水打千年城,火烧万年庙”——当然不是真烧,是说它经得住折腾,越老越有味道。今天就带你钻进德庆的旮旯里,听听它的老故事,看看它的怪模样,再尝尝那些让本地人“返寻味”的烟火气。
1f717a0da67b804840773c020ac2ad09.jpeg
一、从“百越蛮地”到“岭南古郡”的逆袭路
德庆这地方,最早在史书里就是个“小透明”,先秦时候叫“百越之地”,说白了就是中原人眼里“山高皇帝远”的化外之地。但你可别小瞧它,秦始皇派大军南征时,这地界就成了“军事要塞”——毕竟扼着西江航道,谁占了谁就握了粤西的“船票”。那会儿的德庆人,估计还在江边上划着独木舟,看着秦朝的楼船打眼前过,心里嘀咕“这帮人穿得真古怪”。
到了汉代,这地方终于有了正经名字——“端溪县”,归苍梧郡管。这时候的德庆开始“开窍”了,西江上的商船越来越多,江边码头开始有了“墟市”,卖咸鱼的、补船的、歇脚的挤成一团,潮汕话、客家话、本地土话在码头边搅成一锅粥,慢慢熬出了独特的“白话”底子。老辈人讲古说,那时候码头边的“水鬼”(船夫)最爱唱“咸水歌”,调子弯弯曲曲的,像西江的水流一样,“阿妹撑船顺水流,阿哥岸上抛绣球,绣球落谁家?落去西江喂鱼虾咯喂~”
南北朝的时候,德庆突然“支棱”起来了,成了“晋康郡”的治所,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这时候城里开始建大庙、修城墙,最牛的是建起了学宫——也就是现在的德庆孔庙。据说那会儿的读书人背着书箧来赶考,走的都是“石板路”,鞋底磨穿了就在路边的“茶寮”歇脚,老板娘会端上一碗“鸡蛋花糖水”,说“后生仔,好好考,中了举记得返来帮衬啊”。
到了唐宋,德庆成了岭南的“文化网红”。唐代诗人韩愈被贬潮州时,特意绕到德庆,在锦石山题了字;苏东坡更夸张,坐船经过时被西江美景勾住,硬是在城里住了三天,还写下“我爱德庆好,江水日东流”——当然这是我瞎编的,但他确实在游记里夸过“端溪风物异”。这时候的德庆,街上既有穿官服的老爷,也有戴斗笠的农夫,还有卷发高鼻的“蕃商”(外国商人),卖香料的、贩瓷器的挤在“骑楼”下讨价还价,热闹得像过年。
明清时期,德庆成了西江流域的“粮仓”和“盐道”。上游的广西大米顺流而下,下游的海盐逆流而上,都得在德庆的码头“打个转”。那时候码头边的“栈房”(仓库)排成长龙,搬运工喊着“嘿哟嘿哟”的号子,把麻袋扛上扛下,汗水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个个深色的印记。老辈人说,那时候的德庆“街上三步一当铺,五步一茶楼”,有钱人喝早茶要“一盅两件”,没钱人就在街边啃“糯米鸡”,日子过得慢悠悠,却透着股活泛劲儿。
二、地貌景观:被山水“拧”出来的怪状
德庆的地形,用本地人的话说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简单说就是——到处都是山,偏偏山中间还挤着条大江,平地少得像过年的红包。但也正因为这样,老天爷给它捏出了不少“怪模样”。
先说西江吧,这条江在德庆境内拐了个大弯,当地人叫“金林湾”,说它像条“鲤鱼摆尾”。站在岸边的“锦石山”上往下看,江水碧绿得像块翡翠,江面上的货船小得像玩具,慢悠悠地爬,过个弯要走大半天。老渔民说,这江“脾气怪”,有时候“静过处子”,连波纹都没有;有时候“恶过老虎”,涨水时能把岸边的“竹寮”(茅草屋)都冲跑。但更多时候,它是德庆人的“饭碗”——江里的“三黎鱼”(鲥鱼)、“和顺鱼”(翘嘴鲌),还有“黄沙蚬”,都是本地人饭桌上的“至爱”,春天吃蚬夏天吃鱼,秋天挖“茨菇”,冬天捞“沙螺”,江里的宝贝能吃一整年。
再看山,德庆的山不像黄山那样“张牙舞爪”,而是“圆滚滚”的,像被老天爷用手揉过。最有名的要数“龙母祖庙”后面的“青旗山”,山顶光秃秃的,露出暗红色的岩石,远看像条趴着的大龙。本地人说这山“有灵性”,下雨前山顶会冒“龙气”(雾气),准得很。还有“金林水乡”旁边的“五指山”,五座小山峰排在一起,真像人的五个手指头,村里的老人说,那是“神仙伸手摘星星,摘完忘了收回去”。
最有意思的是喀斯特地貌,德庆不少地方的山是“石骨嶙峋”的,石头缝里能长出树来,当地人叫“石窿山”(溶洞山)。“三洲岩”就是这样,山洞里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石观音”,有的像“石狮子”,最绝的是有块石头敲起来“咚咚响”,像面大鼓,本地人叫它“石鼓”,说敲三下能“求子得子,求财得财”——当然灵不灵另说,反正小孩们最爱往那儿钻,喊一声能听到“嗡嗡”的回声,玩得乐不思蜀。
德庆还有不少“小平原”,但都躲在山坳里,本地人叫“垌”。比如“莫村垌”“悦城垌”,都是群山环抱的小盆地,田里种着水稻、砂糖桔,春天绿油油,秋天金灿灿,像块彩色的地毯。田边有“圳”(水渠),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妇女们在圳边“捣衣”(洗衣服),棒槌敲在石板上“砰砰响”,聊着谁家的孩子“叻仔”(聪明),谁家的媳妇“勤力”(勤快),声音顺着风飘得老远。
三、风土人情:被方言泡透的烟火气
德庆人的日子,就像他们说的方言一样,带着股“拧巴”的亲切。本地人说的“德庆话”,属于粤语的一个分支,听起来软乎乎的,但有些词能把外地人听懵。比如他们叫“太阳”为“热头”,叫“下雨”为“落水”,叫“小孩”为“细佬哥”,叫“睡觉”为“训觉”,最逗的是叫“蟑螂”为“曱甴”,两个字长得像小虫子,念起来也“甲扎”的,特别形象。
要说德庆最热闹的日子,那必须是“龙母诞”。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悦城的“龙母祖庙”就成了人的海洋。本地人说“龙母是西江的妈,拜了她就风调雨顺”,所以不光德庆人去,肇庆、佛山、甚至广西的人都往这儿赶。庙里的“香火”(香烛)烧得像条火龙,烟雾缭绕里,有人“跪蒲团”(磕头),有人“掷圣杯”(求签),还有人抱着“龙母像”游街,队伍里的“醒狮”跳得比兔子还欢,“八音班”吹的唢呐能把耳朵震聋。最有意思的是“摸龙床”,据说摸了能“生仔”,所以新婚夫妇挤破头也要去摸一把,床沿被摸得油光锃亮,比家里的餐桌还干净。
德庆人爱吃,而且吃得“接地气”。早餐摊前,“布拉肠粉”蒸得滑溜溜,浇上“豉油”和“花生油”,撒点“芝麻”,本地人能连吃两碟;“竹篙粉”更绝,用竹篙晾过,带着股竹子的清香,卷上“酸豆角”,咬一口“爽过饮冰”。中午家里常做“西江鱼煲”,鱼是刚从江里捞的,剁块用“紫苏叶”焖,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酿三宝”更是家常菜,“苦瓜酿”“辣椒酿”“茄子酿”,肉馅里拌着“虾米”和“香菇”,蒸出来油亮亮的,配米饭能吃三大碗。
到了晚上,德庆的“宵夜档”就活过来了。“烧烤摊”上,“鸡翼”(鸡翅)烤得滋滋冒油,刷上“蜜糖”和“辣椒粉”,香得能勾来隔壁街的狗;“粥铺”里,“及第粥”熬得绵密,猪杂新鲜得“跳”,老板舀粥时会问“要唔要加芫荽”(要不要加香菜),熟客会喊“多D胡椒粉,少D水”。喝啤酒的年轻人用德庆话吹水,说“今日整左个大单”(今天做成了笔大生意),卖烧烤的阿姨插一句“吹吧你,上次欠我的啤酒钱还没给”,引得哄堂大笑,笑声混着烟火气,飘在西江的夜色里。
德庆人还爱“唱山歌”,尤其是山里的老人,干活累了就扯着嗓子喊两句。歌词多半是“即兴发挥”,比如“阿妹采茶在山腰,歌声飘到云里头,阿哥听到心痒痒,丢下锄头跟着走”,调子弯弯曲曲的,像山路上的拐,听着土气,却带着股直愣愣的欢喜。现在年轻人不爱唱了,但逢年过节,村里的“戏台”上还会演“粤剧”,老人们搬着小板凳去看,看到动情处会跟着哼,小孩们在台下追着跑,嘴里含着“糖环”(过年零食),甜得眯起眼睛。
德庆就是这么个地方,它没有大城市的光鲜,却有西江泡出来的温润;它没有名山大川的霸气,却有山水拧出来的精巧;它的方言土得掉渣,却藏着最实在的人情。如果你有机会来这儿,记得放慢脚步——在孔庙的石板路上踩踩时光的脚印,在西江的码头边听听老渔民的故事,再找个早餐摊,用蹩脚的德庆话说句“老板,整碟肠粉”,你会发现,原来日子可以像这里的江水一样,慢悠悠地,却活得有滋有味。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高级会员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97

帖子98

积分597

图文推荐

  • 宁波 · 一个打不通电话的城市 三天两夜攻

    宁波三天两夜旅游攻略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

  • 绝美好去处!靠山面海!藏在珠海这里

    东澳岛安麓酒店 东澳之东,尽享山海。暑假来

  • 中式糕点百科:这些中式糕点,藏着中国人的

    朋友,你可曾在某个清晨路过老胡同,闻见那股混着

  • 男女老幼哪些饮料好?各人群饮品选购指南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喝的那些事儿~ 现在

  • 湖南正宗擂辣椒荷包蛋的做法,香辣过瘾,开

    大家好呀!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道光是想想就能让人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